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拔哥》 用藝術謳歌革命英雄
歌劇《拔哥》演出現(xiàn)場
10月21日晚,由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演出的原創(chuàng)大型民族歌劇《拔哥》作為第四屆中國歌劇節(jié)參演劇目在淄博大劇院唱響。該劇以革命歷史事實為藍本,刻畫了拔哥散盡家財為革命的傳奇故事。唱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生動勾勒出一吟三嘆、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革命豪情和史詩意蘊,演出現(xiàn)場掌聲不斷。
用歌劇形式講述英雄故事
原創(chuàng)大型民族歌劇《拔哥》,講述了壯族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卓越的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韋拔群同志(群眾親切稱為“拔哥”)的英雄故事。
歌劇《拔哥》總導演曾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前在黨校學習時了解到拔哥的事跡,被其深深觸動。從創(chuàng)作緣起到登上舞臺,歌劇《拔哥》籌備與排練用時兩年。
該劇執(zhí)行導演、拔哥的飾演者仵威坦言,“之前我對韋拔群沒有深入的了解,采風時去到他的家鄉(xiāng)了解到他一家十八口人全都為革命獻身了,當時就決定要做一部這樣的劇。他是廣西人心目中的魂,韋拔群的精神就是廣西人的精神。通過歌劇的形式把拔哥精神呈現(xiàn)給觀眾并將其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
該劇以革命歷史事實為藍本,講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東蘭縣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發(fā)展壯大的輝煌歷程。該劇刻畫了拔哥散盡家財為革命,一生為改造舊世界,謀求光明,建立社會平等,無限忠誠于黨的事業(yè),最后“拋頭顱,灑熱血”的傳奇革命故事。
歌劇《拔哥》演出現(xiàn)場
本土化呈現(xiàn)為時代放歌
歌劇《拔哥》共分為憤世不平、星火東蘭、再造山河、共耕為民、無私奉獻、碧血忠魂六幕,唱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生動勾勒出一吟三嘆、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革命豪情和史詩意蘊。值得關注的是,該劇將現(xiàn)代作曲技法與舞臺表演藝術相融合。劇中運用了歌劇獨有的表現(xiàn)形式,還結合了廣西民歌、廣西民樂等民族音樂元素。該劇音樂以雙管編制的管弦樂隊演奏為主,民樂為輔,以音樂的語言向歷史致敬,向英雄致敬,為時代放歌。
該劇作曲、音樂總監(jiān)莫軍生接受采訪時介紹,“廣西有一條右江,兩岸民間有很多動聽的山歌傳唱,特別是韋拔群的故事被老百姓用山歌記錄并傳唱至今。創(chuàng)作時,我們多次采風,采集到了拔哥創(chuàng)作的山歌,并將這些山歌的曲調融入到歌劇《拔哥》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去!
歌劇《拔哥》演出現(xiàn)場
10月22日上午,“一劇一評”專家研討會上,專家、藝術家和主創(chuàng)團隊代表圍繞著民族歌劇《拔哥》的創(chuàng)作演出進行了討論交流。
一、謳歌革命英雄,體現(xiàn)文藝工作者使命擔當
努力創(chuàng)作弘揚革命英雄的精品力作,讓英雄精神永續(xù)傳承,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指出,韋拔群同志是我們黨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也是紅軍的締造者之一,是百色起義的革命英雄人物。廣西的歌劇藝術家有責任把他寫好,必須把他寫好。不但要講好英雄故事,同時也要講好中國故事。該劇富有飽滿的激情,體現(xiàn)出廣西文藝工作者可貴的責任擔當。中國國家話劇院原院長周予援和泉州藝術教育學會會長、一級作曲楊雙智均認為歌劇《拔哥》將壯族人民的好兒子,英雄韋拔群的故事搬上舞臺,體現(xiàn)了文藝工作者和廣西藝術學院師生們的使命擔當。
二、展現(xiàn)藝術教學成果,推動高校人才培養(yǎng)
民族歌劇《拔哥》的主創(chuàng)團隊與主要演員均來自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從這個角度上講,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排演,也是對學校教學和藝術實踐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研討會上,專家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居其宏認為藝術院校創(chuàng)排歌劇有很多困難,廣西藝術學院能夠在建黨百年的時候把韋拔群同志的事跡搬上舞臺,本身就值得學習。中國廣播藝術團一級作曲莫凡指出,臺上的演員都非常努力,充滿了青春的朝氣,有一種精氣神,說明學校高度重視,團隊做了大量工作。
三、強化戲劇性,繼續(xù)修改提升
《拔哥》作為民族歌劇應進一步圍繞“戲劇性”進行打磨提升。莫凡指出,“歌劇的特點是塑造一個一個鮮活人物,唱出他們內心的東西,真正打動觀眾。既然定位為民族歌劇,一定要注意戲劇性!蔽錆h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劉丹麗認為這部劇應該在劇本的創(chuàng)作上繼續(xù)打磨,梳理清楚戲劇人物的命運,更好地將當?shù)刎S富的音樂元素融進劇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