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沈洋將獻唱“少年若夢”演繹馬勒作品
1911年,馬勒去世。110年后的今天,為紀念這位作曲家,上海各大劇院紛紛推出不同形式的紀念音樂會,致敬大師。
春節(jié)前,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便開始策劃“馬勒年”的相關活動。4月30日,歌唱家沈洋將獻上他在東藝的獨唱音樂會“處女秀”——以“少年若夢”為主題,演繹馬勒的藝術歌曲與室內樂作品,奉上一場“全馬勒”宴。
“沈洋是個能營造環(huán)繞立體聲的‘人體音箱’!”曾有業(yè)內人士評價,國內能唱好馬勒作品的少之又少,但沈洋做到了。這位低男中音對藝術歌曲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堅持。他甚至表示,他可以不唱歌劇,但不能放棄藝術歌曲。
音樂會上,沈洋將連續(xù)帶來馬勒的聲樂套曲《旅人之歌》《呂克特之歌》,以及歌曲集《少年魔號》《青春之歌》里的部分歌曲。馬勒是公認的交響樂大師,然而除了交響樂,藝術歌曲也在馬勒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占據(jù)濃墨重彩的篇幅。
作為馬勒最重要的聲樂套曲之一,《旅人之歌》(1884-1885)共有4首歌曲。馬勒創(chuàng)作時不到25歲,正輾轉于歐洲各地的小城劇院做指揮,因為失戀,他將內心的痛苦化作音符,從4首歌曲的名字——《當我心愛的人出嫁時》《清晨我走過田野》《我有一把閃亮的刀》《心愛的人有一雙藍眼睛》,便能感知一二。
《旅人之歌》帶有鮮明的自傳性質,孤苦又憂傷,再加上浪漫主義特色的夸張情緒、怪誕想象甚至死亡景象,音樂顯得光怪陸離。同時,馬勒還有兩個創(chuàng)舉:一來,作曲家親自創(chuàng)作詩歌,把它用作唱詞,同出一人的樂與詞更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二來,馬勒突破了藝術歌曲以鋼琴伴奏為主的傳統(tǒng),將合作樂器從鋼琴擴展至一支管弦樂隊。
《呂克特之歌》(1901-1902)同樣是聲樂套曲,包括5首歌曲——《我呼吸菩提樹的馥郁芳香》《如果你愛美人》《別在歌中看我》《午夜》《我不再在世上存在》,以德國詩人呂克特的詩為歌詞創(chuàng)作。
《呂克特之歌》既有對生命的無奈悲嘆,也有對愛情的深情歌頌。1901年,馬勒大病一場,幾乎喪命,《午夜》《我不再在世上存在》均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色彩幽暗感傷,表現(xiàn)了他對命運瞬息無常的無奈心情;1902年3月,馬勒與阿爾瑪成婚并赴俄國旅行,《如果你愛美人》便是他送給新婚妻子的情歌,充滿了生命的靈性。
《呂克特之歌》同樣用管弦樂代替了鋼琴伴奏,但在樂隊編制上不同于早期宏大的作品,而是更加貼近室內樂的雅致。
歌曲集《少年魔號》見證了馬勒的創(chuàng)作踏入成熟期!渡倌昴枴吩莾晌坏聡娙怂鸭木幍牡聡窀杓,述說了一批富有神秘和浪漫色彩的民間神話傳說。馬勒從少年時就非常喜愛這一套詩作,并從中選取與自己情緒相近者進行譜曲,編成歌曲集。音樂會上,沈洋將獻唱其中兩首歌曲《安東尼向魚兒說道》《萊茵傳奇》。
“為什么他的作品在二戰(zhàn)后不斷上演,并成為二戰(zhàn)后最受推崇的作曲家?因為他的音樂代表了人們在世界最動蕩的幾十年里的愛恨情仇,而且它不僅僅描繪世界,更是在描繪一種宇宙的聲響。”
沈洋認為,馬勒的音樂有一種象征性和預示性,雖然馬勒與中國愛樂者在地理、語言、文化上都相隔甚遠,但他的音樂仍然能讓另一個文化中的人獲得沖擊與共鳴。因此,如果說過去的“貝多芬年”是以“搏斗”為主題,那么“馬勒年”的主題就是“共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