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蕙蕎是中國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幾十年的職業(yè)生涯,讓鮑蕙蕎在中國鋼琴界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演奏家,她盡享過掌聲、鮮花和榮譽;而作為教育家,她也桃李滿天下。在談到中國琴童的發(fā)展前途時,她深有感觸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琴16歲是個坎,而成功邁過這個坎,家長的配合、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鮑蕙蕎列舉了家長和琴童存在的問題,“很多家長在讓孩子學琴之前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認識不足,準備不足。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這么苦以后,無法接受!币虼,她對家長提出了要求,“我覺著家長呢,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學這樣東西要付出努力,要非常執(zhí)著,不是一兩天的工夫。你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多么艱苦,要耐得住寂寞!
當談到學生們的發(fā)展和前途時,鮑蕙蕎顯得憂心忡忡:“從少年到青年間,作為鋼琴家的成長有一個很大的溝坎邁不過去,因為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小時候輝煌,長大了上不去,而且我也聽說了一些國人,對中國孩子有一個評論,就說:中國小孩在16歲以前都特別好,16歲以后很多人上不去。為什么16歲以前特別好呢?因為16歲以前,中國家長認真,不像外國家長任你彈不彈,任你學不學。中國孩子的技能好,手指的靈敏度好,中國人的樂感好,中國的老師認真負責,所以16歲以前可以靠你自己天生的樂感和老師對你的包裝,讓他看起來比同年齡的孩子要棒?16歲后,你只有好的技術(shù)和好的樂感是很不夠的,你還要有對音樂的理解、風格的把握,這些東西我們可就比別人差了!
現(xiàn)在,神童的高調(diào)宣傳太有害于功利心過強的家長和急功近利的老師了,孩子學琴競爭激烈地家長老師恨不得背著孩子跑。這些孩子看上去行、其實沒有潛力可言、因為學到的東西是老師填鴨喂的、練出來的東西是家長打和哄的,但真正的音樂教育應該是靜待花開。
練琴,并不只是練音符。光是癡迷于技術(shù),不懂得理解作曲家作品中的結(jié)構(gòu)、動機、和聲走向以及情感變化等,是永遠彈不出動人的音樂的。不了解作品的內(nèi)涵,再好的技術(shù)都白費。在一首作品的背后,包含著樂理、音樂史,從演奏技術(shù)、到對聲音的敏感和對音樂風格的理解,都考驗著演奏者是否能在音樂之路上走得長遠。不僅讓音樂停留在指尖,還要讓音樂進入到我們的身體,流淌在血液中,這才是一個演奏者的基本素養(yǎng)。學音樂所要付出的努力和忍受的寂寞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想要取得進步,是需要以年作為計算單位的!音樂里的知識如同汪洋大海,而琴童只是一葉扁舟,慢慢你會發(fā)現(xiàn),它就像一個深不見底的洞,懂得的越多,才能發(fā)現(xiàn),要學的還有更多更多!正所謂藝無止境,琴童想要在音樂的海洋里遨游,就要讓自己更加全面的發(fā)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家長的支持與格局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