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箏派搖指:浙江箏曲主要由絲竹樂、套曲和民間小調等發(fā)展而來,音樂風格淡雅含蓄、流利華美。就搖指技術來講,在一些文獻資料中記載了浙江箏派搖指彈奏方法的雛形。如:清代榮齋在1814年編《弦索備考》的古箏譜中記載了被稱為“撮兒”的搖指指法;在1935年刊印的杭州國樂研究社的箏譜《將軍令》的“說明”中寫到:“搖:大指于一弦上一挑(大指向內挑弦)一托,連而不斷,以圓為妙”等。浙江箏的搖指方法是把右手小指支撐在前岳山處(也稱扎樁),食指側面頂住大指彈片,以小指為軸心,手腕轉動帶動手指快速連續(xù)劈托形成的大指搖。浙江箏曲中對搖指的運用較多,與河南、山東箏派相比,它不僅對某個單音進行延續(xù),更多的是通過搖指將樂曲的旋律連貫起來,使之更富于歌唱性延續(xù)至今的傳統(tǒng)搖指和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搖指技術匯總起來,主要可分為單指搖(包括大指搖、食指搖)、二指搖、三指搖、四指搖、掃搖、彈搖、雙手搖等。
1.單指搖:
大指搖,又可細分為:
(1)懸手搖:方法是手(右手或左手)懸于琴弦之上,食指側面頂住大指彈片,手腕擺動帶動手指快速連續(xù)劈托形成的大指搖。
(2)扎樁搖:把右手小指支撐在前岳山處(也稱扎樁),食指側面頂住大指彈片,以小指為軸心,手腕轉動帶動手指快速連續(xù)劈托形成的大指搖。
(3)食指搖:以手腕根部抵住前岳山處作為支撐,大指指尖頂住食指彈片,手腕擺動帶動手指快速連續(xù)抹挑而成。食指搖亦可用懸手的方法彈奏。
2.二指搖,主要又可細分為:
(1)大指、食指組合的二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食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抹挑而成。
(2)大指、中指組合的二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勾剔而成。彈奏時,可以食指側面頂住大指彈片,反之亦可。
(3)大指、名指組合的二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打摘而成。彈奏時,可以食指側面頂住大指彈片,反之亦可。
(4)食指、中指組合的二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食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抹挑、勾剔而成。
(5)食指 名指組合的二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食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抹挑、打摘而成。
(6)中指、名指組合的二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勾剔、打摘而成。
3.三指搖,主要又可細分為:
(1)大指、食指、中指組合的三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食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抹挑、勾剔而成。
(2)大指、食指、名指組合的三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食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抹挑、打摘而成。
(3)大指、中指、名指組合的三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勾剔、打摘而成。
(4)食指、中指、名指組合的三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食指、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抹挑、勾剔、打摘而成。
4.四指搖:在手腕帶動下,由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時、同向快速連續(xù)劈托、抹挑、勾剔、打摘而成。
5.掃搖:是一種組合技術。最初的技術構成是中指重勾(掃弦)與大指托、劈、托的組合,后來改進為中指重勾(掃弦)與大指搖指的組合。
6.彈搖:是一種組合技術。彈奏方法是在搖指的同時,不參與搖指的某個手指彈奏其它琴弦,形成另一個聲部。
7.雙手搖:顧名思義,就是左右手同時搖指(單指搖、二指搖、三指搖、四指搖等)。構成搖指不同音色的幾個要素
1.點:包括彈奏的觸弦點和著弦點。
(1)觸弦點:是指在古箏的有效弦長中,手指與琴弦接觸的位置 在古箏的有效弦長中,有兩個基本的觸弦點,這兩個點上的發(fā)音有著明顯的音色區(qū)別,它們也是古箏演奏中常規(guī)使用的兩種音色效果。
這兩個基本的觸弦點,一個是在距離前岳山約一寸的位置,與前岳山的方向基本上是平行的,前后呈一條直線 在這個點上彈奏發(fā)音,音色明亮、堅實,古箏的旋律聲部多在此觸弦點演奏。另一個是在各弦的前岳山與該弦琴碼之間1/2處的位置,與琴碼的方向基本上是平行的,前后呈一條斜線。在這個點上彈奏發(fā)音,音色柔和、綿長,古箏的伴奏聲部或為了變化音色時多在此觸弦點演奏。
(2)著弦點:是指彈片或指尖彈奏時與琴弦接著的深淺。一般的要求是,手指上戴的彈片著弦點應在彈片頂端至膠布的上方一半,這樣的著弦深淺較為適宜,發(fā)音飽滿 如果過淺,只用彈片的頂端部分,發(fā)音就會顯得單薄、虛。环粗绻^深,使膠布著弦,發(fā)音則會顯得遲鈍、噪音多。
2.面:包括彈片的正面和反面。
(1)正面:彈片的正面是指不靠指肉的一面。彈奏古箏時,手指的運動方向以向手心方向發(fā)力為主,在這一運動方向時彈片觸弦的一面(即所講的正面)是使用最多的,由正面彈弦發(fā)出的聲音構成了古箏的基本膏色。
(2)反面:彈片的反面是指靠指肉的一面。在演奏中較多使用反面時多與搖指(如食指搖、大指搖)等技術相關,且多用在大指和食指上,做為正面彈弦的對稱反彈來回發(fā)音。由于古箏彈片戴法的原因,反面彈弦的發(fā)音總是不易控制,很少單獨去用,在與正面彈弦配合時,也往往以其它手指對其給予輔助(如頂住彈片)來達到聲音的統(tǒng)一。
3.角:指彈片觸弦時與琴弦之間形成的角度。主要有:
(1)斜下方:彈弦各指向所彈各弦的斜下方(向內或向外)方向用力發(fā)音。以這種角度彈弦,彈片對琴弦自上而向斜下方形成了一定的壓力之后發(fā)音。聲音相對堅實有力、顆粒性強。大指扎樁搖時所用的“劈”即是向琴弦內側斜下方的角度彈弦。
(2)平行:彈弦各指與所彈各弦呈平行方向(向內或向外)用力發(fā)音 以這種角度彈弦,彈片對琴弦是橫向用力,壓力相對減弱(如連托、連抹等),聲音較為平緩,用在某一指法連續(xù)使用時使得音與音之間更為連貫。大指懸手搖時一般都以平行的角度彈弦。
(3)斜上方:彈弦各指向所彈各弦的斜上方(向內或向外)方向用力發(fā)音。大指扎樁搖時所用的“托”即是向琴弦外側斜上方的角度彈弦。古箏的其它指法以這種角度彈弦,彈片對琴弦自下而向斜上方提起,典型的發(fā)音效果會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于拉弓射箭的彈法,手指將琴弦向斜上方提起,利用反彈力放開該弦,發(fā)出飽滿、渾厚的音響效果;另一種則在向斜上方提起時,以有利于最弱的力度彈弦來產(chǎn)生飄逸、纖巧的音色。
4.速:指彈弦時的速度。分為手指預備產(chǎn)生的速度和手指不預備產(chǎn)生的速度。
(1)手指預備產(chǎn)生的速度:彈弦發(fā)音之前,手指在琴弦上有一個停留的過程來進行預備,彈弦的速度也隨之被緩沖,發(fā)音相對徐緩、柔和。使用搖指演奏弱起的旋律時一般會用這種預備的方法。
(2)手指不預備產(chǎn)生的速度:手指彈弦時在弦上沒有預備過程,而是在觸弦的同時發(fā)音,直接發(fā)力的動作帶動彈弦的速度,聲音較為率直、明亮。使用搖指演奏激情的旋律時大多會用此法。
5.力:指彈弦時的力度。由于發(fā)力源和發(fā)力動作的不同,力度的大小也相應會有多種變化,大致的分類有:
(1)身體動作帶動的力度。
(2)大臂動作帶動的力度。
(3)小臂動作帶動的力度。
(4)手腕動作帶動的力度。
(5)大關節(jié)動作帶動的力度。
(6)小關節(jié)動作帶動的力度。
搖指時的力度與演奏動作的大小通常是成正比的,從身體動作帶動到小關節(jié)動作帶動。搖指的力度變化一般是呈遞減趨勢。
6.氣:指發(fā)音之前或發(fā)音的同時氣息的狀態(tài)(呼氣或吸氣)。氣是力產(chǎn)生的本源。它與發(fā)音的效果是密切相關的。例如,通常情況下,強力度的發(fā)音總是在氣息狀態(tài)處于吸氣之后再呼氣的同時發(fā)出的,而較弱力度的發(fā)音則對氣息狀態(tài)要求相對寬松一些 對于搖指技術而言,“氣”這一要素如果運用得恰當,將對演奏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左右手互不相關,既保持高度的獨立性又具備良好的協(xié)調性;保持那在愈來愈難的和聲背景上出現(xiàn)的、音色特別的、有名的降B音。它要求演奏者所掌握的特別的觸鍵法、指法和legato的任務是最艱巨的,需要有珠寶匠的放大鏡才能不漏掉一個細節(jié)。無怪乎鋼琴家基爾·馬爾舍克斯指出:要演奏好《夜之妖靈》中的《絞刑架》,至少需要27種不同的指觸 ]。
以上僅結合本人的一些體會對印象主義風格鋼琴作品中所涉及的觸鍵法及其相關重要問題作一簡要的
論述,難免掛一漏萬。雖然印象派之于浩瀚的音樂史長河只是小小的一掬浪花,然而它卻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性地位。就鋼琴觸鍵法而言,它極大地拓展了鋼琴這件樂器的音響領域,開創(chuàng)了獨具印象風格的觸鍵方法,將由古典、浪漫樂派沉淀而來的鋼琴演奏理念進行了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挖掘與發(fā)展,研究并掌握這些方法無疑對于我們的演奏與教學是大有裨助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