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白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現(xiàn)場
昨天下午,我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肖白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帶來《中外合唱風格與唱法的演變》講座。在這次講座中,合唱藝術發(fā)展史被他擺在講座的核心地位,他從歷史角度對中外合唱藝術風格的演變進行了辯證比較。
歐洲合唱史分成四階段
一直以來,人們對音樂史有約定俗成的劃分方法: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但合唱史卻不盡然。肖白介紹,合唱藝術最初是由歐洲出于宗教用途產(chǎn)生的,教堂里的唱詩班就是最早的合唱團,因此合唱藝術有著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這讓它并不完全隨著音樂發(fā)展史亦步亦趨。肖白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學習與研究,給歐洲的合唱史劃成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5世紀到18世紀初,這時的歐洲宗教合唱藝術達到了高峰,此時的藝術特征以復調(diào)為主,充滿韻律美、層次美和邏輯美。此階段不僅由此產(chǎn)生了專業(yè)音樂家隊伍,建立了音樂基礎理論,還建立了音樂的教育體系和合唱的美學標準。
第二階段是18世紀到19世紀的古典主義時期,以主調(diào)音樂為主。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大師建構了規(guī)范、嚴謹、準確的合唱藝術體系,這對后世影響重大。清唱劇和歌劇在此時期被推出,并配有故事情節(jié)。從意義上說,歌劇上臺之后,表演的內(nèi)容不只以神為核心,“人”逐漸開始被重視。并且演出的地點不再局限在教堂內(nèi),也有在室外的演出。這一時期,為了適應在室外演出得到良好的收聽效果,美聲學產(chǎn)生。
第三階段是19世紀,歌劇大繁榮,隨著音樂從宗教、宮廷解放至民間,音樂這種聽覺藝術被賦予了更強烈的情感與氣勢,并且與文學、舞臺相結合成為了一門綜合的藝術。
第四階段則是20世紀直到現(xiàn)在。這個時期用肖白的話來說,就是音樂充滿色彩的時代,合唱藝術形式更加豐富,中外的合唱藝術各有其特點。
中國合唱藝術的后天不足
“在當今世界的合唱比賽中,中國的隊伍都敵不過國外的隊伍,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毙ぐ渍f。與歐洲源遠流長的合唱史相比,中國的合唱藝術只有不過百年的歷史。黃自于1933年寫的清唱劇《長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水準之高至今仍無國人能逾越。雖然前人開了個好頭,但后來中國合唱卻命運多舛。隨后十幾年的戰(zhàn)爭歲月,讓合唱成為戰(zhàn)爭的附庸品,成為民族精神運動的表現(xiàn),人們高唱“風在嚎,馬在嘯”的同時,已全然忽略了合唱的藝術性。這種情緒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后,“斗爭性”依然是合唱的主題。1956年,中國才出現(xiàn)第一批專業(yè)合唱團,卻因為對歌唱基本功的漠視,最終難成氣候。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們生活素質(zhì)的提高,對藝術的追求也逐漸提升,這給中國合唱藝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但由于大半個世紀的坎坷荊棘,目前中國合唱藝術依然蹣跚前進。其中,由于大部分人缺乏對合唱藝術歷史的了解,尤其是對古典主義時期的漠視,合唱起來根本不得要領,“和弦不清晰,速度不規(guī)范,一聽就覺得亂七八糟!钡灿幸恍├,比如他就盛贊深圳高級中學的百合合唱藝術團,她們沿用了古典主義的訓練模式,非常嚴謹,因此能斬獲多個國際大獎。
完美合唱的三大要素
此外,中國合唱藝術切忌故步自封!皣鴥(nèi)的合唱隊伍都喜歡唱國內(nèi)民歌,美其名曰發(fā)展民族藝術,其實這里面有很大問題。合唱藝術本來就是從外國來的,不走近外國文化,怎么能建設藝術隊伍?現(xiàn)在國內(nèi)合唱藝術作品不超過60首,但是世界各國的合唱藝術作品6萬首都不止。我們改革開放了,在合唱藝術上也要更加開放!”肖白激昂地說。
也許對于專業(yè)隊伍來說,歐洲是正統(tǒng),但是對于眾多音樂愛好者而言,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唯歐洲經(jīng)驗是瞻。實際上,肖白認為合唱藝術的規(guī)律很簡單,“只要不違背三個原則,無論怎么唱都好聽”。這三個錦囊妙計就是:準確、統(tǒng)一、平衡。最終達到和諧——而這正是合唱藝術的最高境界!皯搶l(fā)聲問題簡單化,畢竟時代變了,我們已經(jīng)不再需要樣板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