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著名詞作家。作品有:《請到天涯海角來》、《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喀什噶爾女郎》、《踏響新節(jié)奏》、《大地飛歌》等。
信息時報:金鐘獎從2003年落戶廣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5年多了,你覺得金鐘獎對廣州的市民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鄭楠:從2003年金鐘獎落戶廣州開始,我以為,對廣州人來說,金鐘獎是一個全新的音樂品牌,每一個廣州市民都可以如此近距離地欣賞到動聽的音樂,能聽到更多的歌曲,能參加更多的音樂活動,這既能提高市民的音樂素質(zhì),又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音樂有了一種大眾化的普及,生活在音樂的天空下的人們,自然就多了一種藝術(shù)的滋潤。
如今,金鐘獎在廣州舉辦了多年,我覺得影響還是有不少的。比如,促進了人們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先不說廣州的朋友會去看金鐘獎了,就是我身邊一些粵東、粵西、湛江的外地朋友,他們一到金鐘獎的比賽期間,就會自己開車,帶著一家老小來廣州看演出。他們說,廣州有這樣一個音樂盛會,讓他們每年對音樂都有一種新的期待。由此可見,一個城市有重大音樂活動,就能帶動起人們的情緒。
信息時報:那么,你覺得金鐘獎對廣東的音樂家有什么推動作用?
鄭楠:金鐘獎每年舉辦,這是一種長期的音樂戰(zhàn)略,它為促使廣東音樂家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增強了緊迫感。比如說,我那些從粵東粵西湛江等地來廣州看金鐘獎的朋友,他們來到廣州后,一到酒店安排好住宿,就會電話通知我他們住在哪里,然后就不忘問我一句:你近來創(chuàng)作了什么新歌呀,給我們聽聽。他們這么一問,對我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你想想呀,我要拿不出好作品來,心里也覺得對不起這些從老遠來廣州欣賞音樂的朋友們呢。所以,我覺得金鐘獎在廣州舉辦,不僅對市民是一種鼓舞,對廣州的創(chuàng)作人來說,更是一種極大的激勵與挑戰(zhàn)。
信息時報:你作為一個詞作家,在廣州的金鐘獎上獲過獎,當時有沒什么特別的感受?
鄭楠:我創(chuàng)作的《喀什噶爾女郎》,獲得了2003年的金鐘獎。我作為一個廣州人,一個詞作家,又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廣州,獲得了金鐘獎,我感到很驕傲,有種說不出來的高興。我的這首歌在金鐘獎唱響后,后來又得以在全國傳唱。所以,我非常感謝,是廣州金鐘獎這個大舞臺讓我的歌曲飛入了全國各地。
信息時報:對比賽選手入住家庭的這種方式,你是怎么看的?
鄭楠:我覺得非常好。其實,中國很多音樂家到國外,也都是住在外國人家里的,這樣不僅方便雙方的交流,促進雙方對不同音樂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增進大家對不同民族的民俗民情的了解,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架起了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梁。
所以,廣州舉辦金鐘獎,讓比賽選手入住家庭,其實有著兩個很明顯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讓選手們近距離地了解和體驗廣州的民俗民情,另一方面如果恰巧這個家庭有喜歡音樂的孩子,那么他們就可以近距離地與這些來比賽的哥哥姐姐們學習或者切磋,這不正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嘛。
采寫 潘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