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飛》是陸春齡錄制音帶和灌制唱片次數最多的一旨樂曲。每一版本的演奏盡管都不完全一樣,但都同樣保存著江南絲竹的基本風格:旋律華麗而流暢,多用贈音,注重南方曲笛的韻味,就連慢板同快板銜接處的節(jié)拍由慢而快的過渡,也是江南絲竹的轉板形式。盡管如此,陸春齡演奏的《鷓鴣飛》,同絲竹曲卻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他著意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從而使每個版本都有新的發(fā)展。從《鷓鴣飛》每個版本的變化中,不難看出他對竹笛演奏藝術的探求。
陸春齡演奏《鷓鴣飛》,刻意在“飛”上下功夫。因此,樂曲起始5小節(jié)4個長音的引子,全用顫音演奏。把實指顫音同虛指顫音(即手指在音孔上方快速扇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再配合嫻熟的口風所奏出的旋律,使人產生鷓鴣奮翮高飛的聯(lián)想。慢板部分節(jié)奏平穩(wěn),曲調悠揚,音色渾厚、圓潤,時有直接表現(xiàn)鷓鴣振羽的穿插。最引人注意的是,慢板中段第二泛音“7”和“6”的運用,更是渲染了鷓鴣展翅飛舞時靜謐空明的環(huán)境。快板部分的旋律委婉酣暢,亦是鷓鴣翱翔神態(tài)的生動描繪。末尾兩小節(jié)的顫音,不僅同引子的顫音遙相呼應,人們也仿佛望見那鷓鴣遠逝天際的景象。
《鷓鴣飛》是陸春齡所改編的傳統(tǒng)樂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聆聽此曲,可以領會到他的吹笛風格和高超技巧:氣口精妙,音色純凈,指法奧妙,風格濃郁。此曲不僅聞名于世,而由他灌制的唱片也榮獲了中國首屆(1949—1989)金唱片獎。
陸春齡創(chuàng)作的笛曲,以《今昔》、《喜報》和《江南春》更為膾炙人口。
《今昔》作于1957年。樂曲分三段。首段以優(yōu)美的山歌般的樂句為引子,以抒發(fā)新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情緒歡欣、酣暢。中段乃是對痛苦往事的回憶,同首段形成強烈對比。前四個樂句的旋律為音色比較含蓄,暗淡的中低音區(qū),加上滑奏技巧的運用,音調更顯得深沉、凄婉。旋律的上行,速度的逐漸加快和力度的逐漸加強,表現(xiàn)了情緒的激奮和反抗的決心。陸春齡這一段奏得含蓄、厚實,充分顯示了他吹奏南方曲笛的堅實功力。末段是首段的反復,由于音調提高了四度,因加花而使音符變得密集,氣氛也顯得更為熱烈。
《喜報》作于1959年。當時陸春齡到山東、安徽深入生活,全國人民為建設祖國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向上精神,激勵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便創(chuàng)作了這首歌頌人們建設祖國的贊歌。樂曲受北方風格影響,技巧上較多地運用了歷音、吐音和滑音,再輔之以充沛的力度,樂曲顯得激越高亢、熱情奔放。
1962年,陸春齡到上海郊區(qū)金山衛(wèi)體驗生活,與曾加慶合作創(chuàng)作了《江南春》。 這是陸春齡演奏曲目中篇幅最大的一首樂曲。樂曲的基本素材為《四大景》。前奏中兩聲杜鵑啼叫,加上笛子奏出的江南農村田歌音調的引子,江南水鄉(xiāng)的旖旎風光即已呈現(xiàn)眼前。樂曲中八度的跳奏,頓音的運用,充分呈現(xiàn)了水鄉(xiāng)春耕繁忙的喜人景象。 上面的幾首樂曲雖不足以囊括陸春齡笛子藝術的全貌,但也足可窺見他演奏風格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