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Bach, Johann Sebastian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Bach, Johann Sebastian
國 家:Germany 德國 出生日期:1685
[ 生平介紹 ]
(1685年生于埃森納赫;1750年卒于萊比錫)。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是管風琴家和市鎮(zhèn)樂師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Jonhann Ambrosius Bach)之子。J.S.巴赫10歲時父母雙亡,赴奧爾德盧夫與兄約翰·克里斯托夫共同生活,并在該地學習鍵盤樂器和管風琴。1700年起在呂訥堡圣米夏埃爾教堂唱詩班任歌手三年,在此期間,從管風琴師--作曲家伯姆那里學習到很多東西。1703年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并與堂妹瑪麗亞·巴爾巴拉·巴赫結婚。1708年起在薩克斯-魏瑪公爵的教堂內(nèi)任管風琴師,在該地工作9年,由于未被任命為樂長,感到失望而于1717年離去。這時他已創(chuàng)作了一些優(yōu)秀的管風琴曲和教堂康塔塔。
1717年被任命為安哈爾特-科滕宮廷的樂正,科滕親王的興趣不在于宗教作品,他喜歡器樂曲。巴赫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奏鳴曲、組曲和《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都在這一時期寫成。在科滕時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鍵盤樂曲,可能是為了指導自己的孩子而作,1720年其妻去世,1721年十二月他與一位宮廷小號手的20歲的女兒安娜·瑪格達勒娜·維爾肯結婚,這時他對于科滕的生活感到不滿,因為統(tǒng)治者的新婚妻子對于音樂不感興趣。1772年十二月巴赫申請萊比錫圣托馬斯教堂合唱隊長的職務,但未被選中。選上的格勞普納撤回申請,與此同時巴赫在圣托馬斯教堂指揮他的《約翰受難曲》(St.John Passion),證明他勝任此職,因此于1723年五月被任命,他的余生在圣托馬斯度過,曾與當局爭吵數(shù)次。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250首以上教堂康塔塔、《馬太受難曲》(St.Mattew Passion)、B小調(diào)彌撒曲、《圣誕清唱劇》(Christmas Oratorio)、《戈爾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及大量其他作品,包括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未完成的《賦格的藝術》(Der Kunst der Fuge)(Art of Fugue)。1740年視力開始出現(xiàn)毛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幾乎完全失明。
巴赫作為一位管風琴演奏大師而享有盛譽。作為作曲家,生前僅在一個相當小圈子內(nèi)知名,許多人認為他的音樂是老式的。他的名望和泰勒曼(Telemann)等人的無法相比。今天,他的出版作品卷帙浩瀚,但是在他生前其作品印刷出版的還不滿一打。他去世后半個世紀,直到1801年《平均律鋼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出版,這種情況也只稍有改進。對于巴赫音樂的興趣之復興可以認為是從1829年3月11日門德爾松在柏林指揮演出《馬太受難曲》(St Mattew Passion)時始。巴赫協(xié)會(Bach Gesellschaft)于1850年開始系統(tǒng)地出版他的作品以紀念他逝世一百周年。
巴赫的最高成就是復調(diào)音樂,他所信仰的德國北方新教是他的藝術的基礎,加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技能和技巧的精益求精。那時奏鳴曲式尚未發(fā)展得完善,不足以使他對此發(fā)生興趣,他也不喜歡歌劇的(對他來說)輕佻浮淺。雖然他所用的某些曲式--例如教堂康塔塔--在他去世前已經(jīng)過時,然而他把他的全部天才資源注入其中,使它們比其他范例更經(jīng)久地流傳于世。在《受難曲》中顯而易見的他的音樂的戲劇性和情感力量,在當時是驚人的。在后來的幾代人中也得到日益增強的認可。對于許多作曲家和不可勝數(shù)的聽眾來說,巴赫的音樂是至高無上的,這就足以說明一切。用瓦格納的話來說,它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跡”。
D小調(diào)托卡塔和賦格, BWV 565:托卡塔
d小調(diào)雙小提琴協(xié)奏曲,BWV 1043:第二樂章,不過分的廣板
D大調(diào)第三序曲, BWV 1068: II.G調(diào)詠嘆
E大調(diào)第三小提琴變奏曲,BWV 1006:1.前奏曲
十二平均律曲集,第一部: I. C大調(diào)前奏曲和賦格, BWV 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