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綠。1903-1999),湖南邵陽人。杰出的人民音樂家,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活動家,新中國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23年,入長沙岳云學校。
1931年,入上海音專學習。
早年參加了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和海陸豐暴動。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七七事變”后,即投入抗戰(zhàn)洪流,相繼在大后方、蘇北根據(jù)地和革命圣地延安從事革命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主要音樂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森吉德瑪》、《晚會》等,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作為中國音樂史專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鵬海從1983年開始就與賀綠汀在一起工作,他熟悉賀綠汀、了解賀綠汀、崇敬賀綠汀,賀綠汀對他這個后生小輩也頗 為喜愛。這不僅是因為戴鵬海的父親與賀綠汀是早在大革命時期就認識的好朋友,不僅是因為他們都是湖南人,不僅是因為賀綠汀是他母校的院長,而更多的是因為 他們在精神上的文脈傳承。戴鵬海對賀綠汀的評價為3句話:人品與文品的和諧統(tǒng)一,革命與創(chuàng)作的和諧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tǒng)一。實際上這也是兩個人在精神 上的共通點,是他們成為忘年交的因由所在。于是,記者邀請戴鵬海談談這位對中國音樂作出過杰出貢獻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相信從他的講述中,能給讀者還原 一個真實的賀綠汀。
他是中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民族化的開創(chuàng)者
賀綠汀創(chuàng)造了中國音樂史上很多的第一,他創(chuàng)作的《牧童短笛》獲得國際獎項,使中國現(xiàn)代作曲家的作品首次吸引了世界目光;他為中國第一部音樂片《都市風光》 配樂,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實現(xiàn)了從用現(xiàn)成的蠟盤(即唱片)配樂到由專人作曲這一歷史性的轉變;他寫了第一首詠敘性的獨唱歌曲《嘉陵江上》。所有這些都有 個重要的特點:在中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民族化方面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記者:一提到賀綠汀,人們可能就會想到《四季歌》、《游擊隊歌》等歌曲,但無論是他的歌曲創(chuàng)作還是鋼琴、管弦樂作品,都充滿了獨創(chuàng)性。
戴鵬海:賀綠汀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首先體現(xiàn)在鋼琴作品的民族化上。上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的鋼琴作品處于學步階段。賀綠汀在1934年參加蘇聯(lián)著名作曲家、鋼 琴家車列蒲寧舉辦的中國風味鋼琴曲征集活動,遞交了3首作品:《牧童短笛》、《搖籃曲》、《思往日》!赌镣痰选帆@得唯一的一等獎,《搖籃曲》也獲得名 譽二等獎。此后,車列蒲寧把《牧童短笛》帶到歐洲親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
我認為,《牧童短笛》脫胎于《小放!,它們的音調有近似之處,他借鑒了《小放!返男桑扇×嗣耖g樂曲中的句句雙結構?梢哉f,他第一次把我們民間音 樂中有特色的句式結構應用到作品里,這是他的創(chuàng)新。《搖籃曲》用了民間歌謠中的寶塔式結構:二小節(jié)、四小節(jié)、八小節(jié),成雙的,像疊寶塔一樣,結構很漂亮, 之前專業(yè)創(chuàng)作中從沒有人想到過用這樣的結構,F(xiàn)在看來也許很簡單,但是當時卻超越了前人。
記者:賀綠汀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電影界是位非;钴S的作曲家,抗戰(zhàn)前就寫了18部電影音樂,與聶耳和任光兩位同時期投身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的音樂家相比數(shù)量上都要多。這些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有的至今仍在傳唱。
戴鵬海:1934年,他開始為故事片作曲。盡管聶耳有《開路先鋒》、《畢業(yè)歌》、《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任光有《漁光曲》、《迷途的羔羊》等,但賀綠汀所寫的電影音樂,體裁、形式更為多樣。
賀綠汀為電影《馬路天使》寫了兩首歌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優(yōu)美的曲調、通俗的歌詞,使這兩首歌成為傳唱不衰的金曲。這兩首曲子都是根據(jù)民歌改 編的,而且都是用民樂伴奏的,這也是在上世紀30年代之前沒有過的,令原本不入流的民樂登上了大雅之堂。很多人包括知名的音樂家對這首兩歌的理解都不正 確,有的人甚至認為這兩首歌是上世紀30年代最早出現(xiàn)、也最有影響的流行歌曲。我認為,這兩首歌不同于民歌小調,你聽《四季歌》的歌詞:“春季到來綠滿 窗,大姑娘窗下繡鴛鴦。忽然一陣無情棒,打的鴛鴦各一方!薄盁o情棒”是什么,指的就是日本侵略者!跋募纠飦砹z長,大姑娘漂泊到長江”,提出了大姑娘 是從家鄉(xiāng)漂泊到長江的。她的家鄉(xiāng)在哪兒?下一句就有了答案:“江南江北風光好,怎及青紗起高粱”,是被日軍占領的有著漫漫青紗帳的東北!把忤T成長城 長,奴愿做當小孟姜”意指要鑄起抵御外侮的“長城”。這樣的內容怎么能和上世紀30年代一般的流行歌曲相提并論呢?它流行了,群眾愛唱,是小調,就是流行 歌曲嗎?這是創(chuàng)新,是用小調的方式寫成的抗戰(zhàn)歌曲,把抗戰(zhàn)的精神、抗戰(zhàn)的道理都寫在這首歌的字里行間了。
記者:賀綠汀還寫過不少抗戰(zhàn)歌曲,《游擊隊歌》就曾激勵了無數(shù)的抗日勇士,勾勒出了八路軍戰(zhàn)士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是一首著名的抗戰(zhàn)歌曲;無伴奏合唱 《墾春泥》采用了湖南花鼓戲的特色調式,節(jié)奏歡快;《勝利進行曲》氣勢磅礴,勇往直前,反映了第一次湘北會戰(zhàn)時軍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動人情景。此外,還 有一首非常特殊的歌曲《嘉陵江上》。
戴鵬海:《嘉陵江上》是一首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歌曲。賀綠汀是把西方歌劇的詠嘆調和宣敘調糅合在一起,根據(jù)朗誦詩歌的音調創(chuàng)作的。他把人的朗誦音樂化了:“那一 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xiāng)泥土的芳香。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歡 笑和夢想!崩收b的節(jié)奏已經成為歌曲自然的節(jié)奏,感情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它是詠敘性的藝術歌曲,語調、語氣、語勢和音樂結合得如此貼切、如此感人。賀 綠汀曾說,這首歌像石頭一樣啃不動,按西洋的任何作曲技法來寫,都寫不好。因為《嘉陵江上》是首散文詩,長短參差不齊,并且采用了時空交錯的意識流寫法, 特別難譜。每天黃昏,他都在嘉陵江邊的河灘上走來走去,不斷地揣摩這首詩、朗誦這首詩。他是湖南邵陽人,按鄉(xiāng)音把“那一天”念成“哪一天”,“天”念成入 聲,就是33i,音程是向上小六度跳進的關系,整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動機就出來了。鋼琴的引子從最高音,一直像水泄一樣到了低谷,造成一種悲劇性的氣氛,把人們 帶到痛苦的回憶中。他的智慧和天才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賀綠汀說過:“我們應該鼓起勇氣來建設嶄新的中國音樂,我們雖然用不著刻板地模仿西方音樂,但是有許多極其有價值的西方音樂理論我們必須采取,作為建設新 中國音樂的借鑒。我們雖然可以發(fā)揮東方民族的精神,但絕不能被狹隘的民族意識所束縛。假如某種中國樂器可以利用或改造成有價值的樂器,那當然是可以的。但 我們的音樂絕不能為固有的、落后的樂器所束縛,一些精巧的、極其有價值的西洋樂器,我們都應該采用。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中國一切過去的音樂,給它 算一個總賬,同時把握現(xiàn)代中國
相關鏈接: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奠基人賀綠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