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彈撥樂器,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后失傳,建國后重新研制成功。目前火不思流傳于中國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北部及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
火不思的來源
火不思一詞為土耳其共和國語qobuz的音譯,約于唐代從中亞傳入中國,又名渾不似,“和必斯”、“虎撥思”、“琥珀詞”、“吳撥思”、“胡不思”和“胡撥四”等(均為蒙語音譯,即琴的意思),民間稱其為胡不兒或渾不似。流行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四弦、長柄、無品、音箱梨形,明代時民間相當(dāng)盛行。
北京中國音樂學(xué)院教授楊大鈞先生珍藏有一面?zhèn)魇阑鸩凰季罚和w用硬木制成,全長80厘米、腹寬10.8厘米,共鳴箱蒙以蟒皮,上方嵌有骨花和螺鈿花紋,琴首平頂,正面鑲嵌螺鈿梅花,弦槽后開,左側(cè)橫置四個瓜棱形琴軫,琴頸細(xì)長,共鳴箱背部雕刻有精美紋飾,此琴約為清代初期制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不為人知的中國民樂器—嘎嗦
不為人知的中國民樂器—合歡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