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一種打擊樂器樂器,由銅制成,形狀像盤子,通過用槌子敲打發(fā)出聲音。
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duì)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應(yīng)用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duì)、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鑼屬于打擊樂器,以黃銅制成,可以分為大鑼、小鑼、云鑼十面鑼等。大鑼的聲音宏亮、強(qiáng)烈、力度變化幅充大;小鑼的聲音清脆有詼諧色彩;云鑼是有節(jié)律的打擊樂器;十面鑼是由十幾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鑼懸于木架上,由一人獨(dú)奏。
鑼的歷史
遠(yuǎn)在春秋時(shí)期,我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云南是我國古代銅鼓的發(fā)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xiàn)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huán)。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shí)稱布山縣)羅泊灣一號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 、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了三個(gè)等距的活環(huán),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shí)物?梢姡屧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