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鼓,又稱喇嘛鼓。是藏、蒙古、門巴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蒙古語稱倍,譯稱查瑪鼓。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喇嘛寺院。
歷史較久遠,這是喇嘛寺院里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宗教樂器。其鼓形似將扁鼓的鼓框豎立、中間穿以木柄(圖)。鼓框木制、圓形,是用若干塊硬木板拼合而成。規(guī)格大小不一,兩面鼓口均蒙以牛皮,皮面周邊用一排金屬大帽釘固定。鼓面直徑42厘米~68厘米、最大者90厘米、鼓框厚17厘米~28厘米。皮面由中心至四周分別涂飾不同色彩的同心環(huán)帶。鼓框多飾以各種彩繪 案花紋。鼓框上下兩端開有方孔,穿入用松木或柳木制成的四方形或八棱形的鼓柄,柄長50厘米~84厘米不等,木柄外表涂以棕紅色漆。鼓棰用藤條或竹條制作,用火烘烤彎曲后呈弓形 ,棰頭先纏布多層再外包羊皮,以使鼓聲柔和并能保護鼓面,棰柄木制,并在手握部位有龍頭雕飾。
西藏薩迦寺的神鼓規(guī)格較大,鼓面直徑68厘米、鼓框厚28.5厘米、鼓柄長80厘米。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神鼓多面,其中最大一面鼓框直徑62厘米、鼓面直徑56厘米、鼓框厚21厘米、鼓柄高66厘米、最粗處直徑6.8厘米,通體髹紅漆,鼓面繪黑色描金雙龍戲珠圖及紅、黑、棕三色云紋圖案。
演奏時,可坐演、立奏或行進中演奏,坐奏是最常見的姿勢,喇嘛在室內(nèi)常席地而坐或坐在卡墊上,將鼓柄插在鼓架上或豎立于面前,左手持扶鼓柄,右手執(zhí)弓形鼓棰擊奏;在廣場演出藏戲時,鼓師常坐于凳上,左手持扶鼓柄,將鼓斜置面前,右手執(zhí)棰敲擊。喇嘛站立演奏時,將鼓柄立于地面或抵在左胯部,左手扶柄,右手執(zhí)棰擊奏;儀仗隊行進演奏時,多為左手持鼓柄將鼓舉起,右手以棰擊奏。較大的神鼓,則由前邊一人肩扛鼓柄,后邊一人緊隨身后執(zhí)棰擊奏。常用于喇嘛寺院僧侶集體誦經(jīng)、宗教節(jié)日羌姆表演、藏戲和舞蹈伴奏。在喇嘛誦經(jīng)或羌姆表演的場合,可以見到多達數(shù)十人的龐大擊鼓陣容。在西藏傳統(tǒng)的廣場藏戲演出中, 神鼓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在西藏日喀則色瑪農(nóng)民表演的民間舞蹈《色瑪綽》中,神鼓既是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奏者將鼓柄斜插在腰后左側(cè)的腰帶內(nèi),雙手各執(zhí)一棰,邊奏邊舞。在蒙古族地區(qū),倍僅用于宗教活動,喇嘛跳查瑪時,也邊奏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