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聲樂界,黎信昌的名字深為人所熟知,他于1960年7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二屆國際舒曼聲樂比賽中獲得第四名。近半個世紀過去,黎信昌教授不僅在國內外聲樂舞臺留下自己的聲音,還多次應邀在國際聲樂比賽中擔任評委、受邀中央電視臺電視歌手大獎賽為歷屆評委,同時連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15年,門下學生十多人先后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
今年恰逢黎教授70壽辰暨執(zhí)教50年,中央音樂學院等單位為這位聲樂教育家舉行了師生音樂會,他與十幾位學生同臺放歌,展示了非凡的藝術才華和豐碩的教學成果。
名師出高徒
黎信昌祖籍廣東海南,1936年出生于天津。身材高挑的黎信昌從小喜歡體育,籃球、足球樣樣在行。直到初中畢業(yè)考進天津財經學校,已經變聲的黎信昌開始愛上唱歌,對當時已經紅遍全國的中國歌唱家李志曙和朱崇懋崇拜得不行。他最初把自己聲音壓到最低,但學李志曙不行;又比著朱崇懋的聲音往高音上找,結果還是學不像。但不管怎樣,他那比男低音抒情比男高音厚實的聲音,在財校已經開始有了聽眾。
1955年,全國第一屆職工群眾業(yè)余文藝會演在北京舉行。剛剛參加工作的黎信昌作為天津市代表團的成員,在表演中被中央音樂學院的聲樂專家“慧眼識金”,幸運地成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55級的學生。這時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個男中音。
入學時的黎信昌,用他自己的話說,在專業(yè)上純粹是“白丁”。著名聲樂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將他收為弟子,使他一生感激不盡。
黎信昌學習非?炭啵蠖䲡r被選進蘇聯(lián)專家班后因方法不適應,一時間竟然唱不出來。喻先生適時在心理上為他釋放壓力,不給他大作品,不教他難技巧,整整一年,引導黎信昌不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終于恢復聲音,走出低谷。
采訪中,黎信昌拿出當年喻先生送給他的一本德國彼特版的《舒伯特歌曲集》,十分動情地說:“我是195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被分到喻先生班上學習直到畢業(yè)。我就是用它開始學唱了《菩提樹》、《魔王》等大量的藝術歌曲。在以后長期的演唱和教學工作中,我老離不開這本樂譜。它現在雖然已顯得有點破舊,但還是沉甸甸的,儼然以一副老資格的身份靜靜地立在書柜中。每當我看到這本樂譜時,總使我想起喻先生對我的關心和期望!
五年教與學,嚴師出高徒。大學五年級時,黎信昌被國家選送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聲樂比賽。第一輪比賽下來,黎信昌的排名位居第一。但因中蘇關系惡化,導致本來呼聲很高的黎信昌無緣進入前三名,最終獲得大賽第四名。盡管如此,這個獎項仍然成為建國以來我們國家選手在世界性專業(yè)聲樂比賽中取得的最好成績。
獲獎,使剛剛畢業(yè)的黎信昌的事業(yè)發(fā)展一路順風順水。留校任教,頻繁地參加國家重大演出、出國訪問演出和接待國外貴賓的演出;先后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的接見……人們稱贊他的聲音:渾厚不失亮色,抒情內蘊深沉,音色氣質高貴穩(wěn)重,內斂不激昂,氣息自然舒展流暢,令人回味不已。
歌唱新時代
和每個同時代人一樣,“文革”十年,黎信昌的事業(yè)中斷,直到粉碎“四人幫”后,才隨著中國音樂界的復蘇再次乘風破浪。1979年,他與葉佩英等4位聲樂演唱家,由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高唱久違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那是一段令黎信昌激情煥發(fā)熱血澎湃的日子!終于又可以歌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