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音訓練的發(fā)聲練習:
、、尋找“聲門適度感”的發(fā)聲練習
①、用咳嗽的辦法尋找正確的發(fā)聲位置:短促而輕微的咳嗽使人能很容易地感覺到“吭吭”的咳嗽聲不是來自喉頭聲帶的地方,而是清楚地意識到:咳嗽聲發(fā)自胸口的“嗓子眼兒”(第二紐扣處)?人詴r,聲帶閉合擋住氣流,胸口則產(chǎn)生了氣息對聲門的壓力,胸口感覺短暫地憋氣?人詴r氣流便在剎那間沖破聲門而出,聲門的阻力立即消失,于是發(fā)出了“吭吭”的咳嗽聲。這條練習,目的在于尋找正確的發(fā)聲位置和體驗“打開喉嚨”歌唱發(fā)聲的感覺:“出聲時胸口是打開的!
②、“嘆氣發(fā)聲”練習(見呼吸的發(fā)聲練習4)
③、調(diào)整聲門變化音色練習
練習要領: A、從胸口位置垂直向下(胸、腹腔)“嘆氣發(fā)聲”起音時先用氣送(以氣帶聲),音頭要虛著起,體會聲音與氣息混在一起順著氣管通道向下嘆氣的感覺將聲音嘆響。 B、在喉結穩(wěn)定,嘆氣均勻的前提下,逐漸把聲音唱響、唱亮。聲音在緩慢的漸強過程中由虛轉(zhuǎn)實,由暗變亮,喉部沒有任何擠卡、用勁兒的感覺,下巴周圍是“懶洋洋”的狀態(tài)!霸谏ぷ友蹆荷鲜钦覛鈨翰徽覄艃骸薄 C、調(diào)整聲門變化音色,最主要的方法是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用“內(nèi)視”“內(nèi)聽”的感覺去調(diào)整音色的亮暗度與聲音的響度!奥晭喜粶蕭靹艃海膊粶蕭煲魞骸。 D、到中、高音區(qū),音高上行時,歌唱者用“深吸氣”的感覺使喉結自然、松弛地下沉、下降。“在管子里向下送氣的氣勢越來越大”。
、、練習要領
A、起音時“把聲音落下來”。一張嘴馬上就起音,感到聲音首先“落”在了胸口“嗓子眼兒”的發(fā)聲位置上。一個圓潤、明亮、通暢、松弛、結實的音響,就立即以“落在管子口上”的感覺在胸腔里振動!皬堥_的管子口向下通著氣息。歌唱發(fā)聲,聲音的‘落點’準確才是好唱法。把喉嚨周圍都解放,讓聲音松松地落底,這是‘美聲’唱的好感覺!(沈湘教授語錄)
B、聲音能不能“落下來”,關鍵在于下巴,舌根、前頸這些部位是否能夠以“懶洋洋”的狀態(tài)保持放松的感覺,這些部位不放松,聲音是無法越過這些障礙“落”到理想的發(fā)聲位置上。
C、湘教授用了一句簡單而又通俗易懂的話,將獲得良好基音的方法形象地作了描述:“起音時,張開大嘴,貼著咽壁,看著‘嗓子眼兒’往下吸著唱!边@是沈湘歌唱學體系基音訓練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體的方法要領是:張開大嘴以后立即用“內(nèi)視”覺從嘴向后咽壁“看”,然后從咽腔通道往下“看”“嗓子眼兒”,通過“嗓子眼兒”再往下“看”到胸腹之間的空腔,并能感到橫膈膜這個“腔底”的形態(tài)。用這種”內(nèi)視覺”往后往下“看”,立刻就能使共鳴腔體在想象之中建立起來。這個腔是“看”的,不是用力“做”的。在心理上建立了這個共鳴腔的“表象”之后,就要進一步體會“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將氣和聲音向后再向上、下兩個相反的方向“吸氣”,于是自己感到松弛、明亮的共鳴音響同氣息混合在一起,沿著咽壁的軌道向上通過鼻咽口通向鼻咽腔,同時,向下通向胸腔,基音的共鳴音響則“落”在了胸口上。有了這種感覺,歌唱者就能完全掌握沈先生所說的:“唱的時候,一定要感到里外通氣,上下通氣”。這就把聲音唱“通”的重要方法。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