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弗拉基米爾·薩莫伊洛維奇·霍洛維茨(英語:Vladimir Samoylovich Horowitz;俄語:Владимир Самойлович Горовиц;拉丁語:Vladimir Samojlovič Gorovits;烏克蘭語:Володимир Самійлович Горовиць;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前蘇聯(lián)-美國男鋼琴家,一生獲24個格林美獎。
1903年10月1日,弗拉基米爾·薩莫伊洛維奇·霍羅威茨生于烏克蘭首都基輔。1912年,他入讀柴可夫斯基國家音樂學院。1940年,他移居美國;1944年,成為美國公民。
40年代霍洛維茨與托斯卡尼尼合作錄制的協(xié)奏曲唱片(RCA),迄今仍為愛樂者珍視。除1965和1968年兩度于紐約卡內(nèi)基大廳、1986年重返前蘇聯(lián)在莫斯科舉行獨奏音樂會、及其后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內(nèi)的歐洲巡回演出之外,自1953年起霍洛維茨基本上只為唱片錄音而演奏。他是20世紀最令人矚目的大鋼琴家,技巧高超,舉世無雙。
個人經(jīng)歷
霍洛維茨的音樂演奏極其富有鮮明的個性,他的音樂是如此的獨特,以至于只要聆聽過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輕易地將他的音樂與其他眾多的鋼琴演奏家區(qū)分開來;而從未 領(lǐng)略他琴音魅力的人,是很難憑借經(jīng)驗來臆測的。我只能從一些細節(jié)來講述我所聽到了他與眾不同的特性:
霍洛維茨是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后一個巨人。很多人都會將“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維茨面前,他們才會發(fā)覺這個理解上的錯誤是多么的想當然。他的演奏會讓你豁然明了:原來浪漫的本質(zhì)是“激情”;袈寰S茨的激情與他的音樂渾然天成。這和很多鋼琴演奏者用形體的夸張動作表現(xiàn)出的激動有著云泥之別。尤其是在大師的晚年,演奏時的動作幅度已經(jīng)很小。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人的遲緩,這時的霍洛維茨已經(jīng)步入舉重若輕,舉輕如重的化境中去了。不要忘了,他在年輕的時候,經(jīng)常在演出中彈斷琴弦,調(diào)音師時常面對被他彈的幾乎散了架的斯坦威鋼琴無可奈何。
霍洛維茨的琴音是靈動剔透的,但是同時,他有著使他獲得“雷神”稱號的左手;袈寰S茨一生自始至終都在強調(diào)左手的重要性。他不僅不認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屬,甚至稱呼左手是鋼琴演奏中的指揮。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獨特擊鍵讓他演奏的音樂豐滿而又極富沖擊力,具有很強的音響性。
霍洛維茨有著一雙柔軟的手,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個手指擊鍵的同時,將小指完全彎曲收起來。如果你用慢鏡頭來觀看他的演奏,十個手指的收展、輪動顯現(xiàn)出的優(yōu)美姿態(tài),會讓你聯(lián)想到飛鳥展動的羽翼。這雙天賦的手加上鋼鐵般有力的肘腕,將音樂中的柔與剛,寧靜與激烈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
霍洛維茨采用了一種完全個人化的平行觸鍵手型去演奏鋼琴,同鋼琴教科書上要求手心虛空,指尖觸鍵不一樣的是,他將手掌平鋪在鍵盤上,用每個手指的指肚去觸鍵,每一個音不是擊打出來的,幾乎是就是用手指去按出來的。獨特的手法可以產(chǎn)生出異乎尋常的柔美音色。(相似的,阿勞和古爾德的演奏手型都是比較平的。)為了追求音色的變化,霍洛維茨對手指接觸琴鍵的部位也非常的考究。越是靠近琴鍵的根部觸鍵,琴音越輕,音色越柔;越是接近琴鍵的末端觸鍵,琴音越響,音色的彈跳性就越強。甚至有時在演奏延長音的過程中,他的手指會從琴鍵的一端滑向另外一端,以追求延長音音色的細微變化。在不同的琴鍵位置演奏,結(jié)合演奏時手指的力度和速度變化,使得霍洛維茨的鋼琴音色像彩虹一樣瑰麗多變,并且富有層次;袈寰S茨使用音色表現(xiàn)音樂的手段更加豐富。有的樂評家認為,他就如同一個畫家,用七彩調(diào)制出不同的色調(diào),從而表達各種各種的音樂情思。然而讓霍洛維茨的琴聲臻于完美之境地的,是他對鋼琴踏板的絕妙使用。論對鋼琴踏板的重視和理解之深,在20世紀的鋼琴演奏家之中,霍洛維茨絕對是無人可比的大師。他一生中僅有的一部學術(shù)著作,就是關(guān)于鋼琴踏板的使用。大師本人也講過:作為一個鋼琴演奏家,他的成就不在手上,而是在經(jīng)常為人忽視的足底。
霍洛維茨的演奏技巧輝煌灑脫,很多演奏上難度艱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來都是那么的瀟灑自在,像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這樣難度很大的作品,他的演奏都有一種攀險峰如履平川的輕松自如。讓聽者但覺音樂之動人而不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