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
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制,邊框用六塊規(guī)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內(nèi)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面板上設(shè)八或九個品位。
月琴,我國漢、彝、苗、侗、布依、白和哈尼等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彈弦樂器。歷史久遠(yuǎn),流傳廣泛,音色清脆,常用于獨(dú)奏、民間器樂合奏、歌舞、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
月琴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樂器。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圓似月、聲如琴。來陳旸《樂書》:“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zhuǎn)軫應(yīng)律,晉阮咸造也”。當(dāng)時和阮相似,后來逐漸變化,清時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簡化,琴桿變短,音箱呈滿圓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廣泛流傳。
我國的月琴在唐代傳入日本,19世紀(jì)30年代達(dá)到最盛時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月琴在日本被禁,戰(zhàn)后才又恢復(fù)。
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寬頸月琴。長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龍纏鋼絲弦。
八十年代制成長桿月琴,長80厘米,縛弦下移,增置弦碼,音箱內(nèi)橫音梁間增置兩條豎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