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小小的奢望——希望能借這部《甄嬛》 ,通過上海越劇院最年輕的演員群體,為這個劇院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轉身亮相。 ”這是上海越劇院院長李莉的由衷之言。越劇《甄嬛》 (上本)不久前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首輪公演后好評如潮。如今李莉正帶領她的團隊在總結首輪演出經(jīng)驗并開啟長三角巡演的同時,也正式開始下本的創(chuàng)作,積極的市場反饋讓李莉充滿信心,記者日前在上海專訪了李莉。
好演員要靠好戲來包裝
記者: 《甄嬛》 (上本)首演的盛況讓不少人感覺越劇的新創(chuàng)劇目確實很有市場號召力,可以說引燃了觀眾的興奮點,找到了越劇發(fā)展新的突破口,經(jīng)過市場的考量、口碑的考量, 《甄嬛》應該說是找對了方向。
李莉:越劇的歷史只有一百年多一點,其實并不太長,但是它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有如此迅猛的發(fā)展,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所擁有的深厚的觀眾基礎,對此我們有著深刻的認識。近些年,戲曲的市場逐步萎縮,對越劇劇種也有很大影響。越劇在上海的市場比起其他劇種來說還算是好的,但是我們一直感覺到危機重重,也深深地感覺到壓力。具體說,我們的中生代演員群體成名于戲曲滑坡之前,她們的票房號召力和觀眾認可度都還不錯,但是我們的青年一代演員群體,要想被觀眾比較快地認識和接受,其實是比較困難的。我們之前也嘗試推青年演員的一些戲,但從市場反饋來說都不是太理想,因為我們一直以來是依靠窗口售票以及網(wǎng)上售票這樣商業(yè)演出的方式走市場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思考很多。這些青年演員中有經(jīng)歷10年左右的舞臺磨練,有的是進院兩三年更為年輕一些的,他們慢慢積累了一定的觀眾群,但是如何把他們作為一股力量、一個團體集體推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戲來包裝,我想大戲也是最具說服力的。
流瀲紫也是越劇迷
記者:請細致談談越劇《甄嬛》的改編故事,畢竟這部劇有很好的觀眾基礎,既能吸引喜歡電視劇《甄嬛傳》的年輕觀眾,又能吸引不少喜歡越劇卻對電視劇《甄嬛傳》并不太了解的老年觀眾,可以說做好了即是雙贏的結果。
李莉:我們也是一直懷著這樣的心思,又恰恰有個機緣在里面。去年電視劇《甄嬛傳》熱播的時候,院里的很多人都對我說這部劇很好看,適合改編成越劇,我一看有76集嚇一跳,這么長的電視劇改編起來恐怕很難吧。正好去年夏天我?guī)ш牭脚_灣演出,我在賓館里用三天四夜把這76集《甄嬛傳》完完整整地看下來,看過劇后挺興奮的,覺得首先從編劇角度講是可為的。于是回到上海馬上就聯(lián)系住在杭州的原著作者流瀲紫,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她首先是個越劇迷,越劇改編《甄嬛傳》她是認可的,另外她對我們上海越劇院這個團隊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她很慷慨地把這部小說的越劇舞臺劇改編權無償給了我們。
我們很快就啟動了這個項目的創(chuàng)作。這個劇最難的也在改編方面,因為要把150萬字、體量如此之大、枝蔓如此豐富的網(wǎng)絡小說改編成越劇上下本頂多5個小時的舞臺呈現(xiàn),難度可想而知。上本選擇了“入宮冊封” 、“失子出宮” 、“清河王雪地護甄嬛” 、“眉莊與溫實初定情” 、“重逢回宮” 、“滴血驗親”等幾個精華章節(jié),進行濃縮、嫁接和再創(chuàng)造。上本結束在“滴血驗親”其實在電視劇里已是62集左右了,可以說已濃縮了大部分的內(nèi)容。當時院里也有人提出可以做上、中、下三本,但是最終我們還是決定做上、下本,考慮的也是市場,因為出去巡演,可以下午演一場、晚上演一場,整部劇的魂沒有散掉,演員在演、觀眾在欣賞時都是完整的一種感受,而上、中、下三本就必須拆開演,這個不利于后面的巡演。也正因為是上、下本,就要做到上本演完,吸引得觀眾下本特別想看,所以把上本結尾定在“滴血驗親”真假難辨作為最高潮結束,也有一個很大的懸念在里面。我們也一致認為首先是本子一定要做得扎實,后面鋪上去的力量才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二度創(chuàng)作上才能有所發(fā)揮,如果本子不行,后面再用力也白搭。
下本推出時將更有嚼頭
記者:觀眾都很好奇,越劇版將流瀲紫原小說中的皇后和華妃兩個角色合二為一,并成了華貴妃這個角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頗具新意的改編,比如將沈眉莊與溫實初的感情線加強等,您作為這部劇的編劇之一,是如何思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