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孝曾:1967年到1977年10年間我每天下午3點到5點必會去聆聽我祖父的教誨,他會給我講家史,還會講到一出戲的一個細節(jié)譚、余、楊各自是怎么處理的。而一些所謂的竅門,那都是我的恩師王少樓先生壓箱底的秘訣,他都無私地傳授給了我們。
北青報:很多唱老生的孩子都表示就是沖著您來的,而您對于一些天賦高有悟性的選手也是喜愛有加,但為什么就是不吐口收徒呢?
譚孝曾:對于沖著我來的孩子我真是誠惶誠恐,我自己的藝術(shù)還沒有資格收徒,我能做到的只是盡我所能幫助他們提高。收徒是要負責的,而且畢竟我父親還在,我不能誤人子弟。我目前能做的就是替父傳藝。像天津京劇院的王平、張克等人都拜了我父親,但父親因為身體原因都是我在給他們說戲,其實人家都是我的師弟。
北青報:我們常說“名師高徒”,但是這次很多參賽選手的老師都不是所謂的京劇名家,有的甚至來自最基層甚至已經(jīng)被解散了的院團,您覺得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譚孝曾:我一直認為所謂“名師”并不是要找有“名”的老師,那樣反而容易沽名釣譽,要找“明”白的老師,才能學到真玩藝兒,既有名又明白當然是最好了。
北青報:現(xiàn)在很多的孩子很小便開始接觸流派戲,而且參賽也是用的這些劇目,您對孩子從小學流派怎么看?
譚孝曾:孩子從小絕不應該學流派,包括專業(yè)的學生在內(nèi),在校期間就應以打基礎(chǔ)為主,不要歸門歸派,畢業(yè)后再視自身的條件而定。這也是我們這一代演員走過的路,我們在校時,我沒學譚派戲,張學津也沒學過馬派戲,我們學的都是像《二進宮》、《捉放曹》這樣的基礎(chǔ)戲。過早的歸門歸派會把演員局限住,過早定型沒好處。(北京青年報/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