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林,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1957年12月1日出生,漢族,現(xiàn)任河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北省電子琴協(xié)會會長、曾任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是我國著名的手風琴教育家和演奏家。1986年12月、1987年2月兩次在北京音樂廳舉辦手風琴獨奏音樂會。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其演奏專輯《琴之魂》。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優(yōu)秀手風琴指導教師的稱號,所教學生多次獲得國際、國內手風琴比賽一、二、三等獎。
李建林教授是一位出色的手風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為中國手風琴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不懈努力的推廣者。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民間音調和戲曲因素的作品,他的作品色彩鮮明,創(chuàng)作手法多樣,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同時又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
燕趙音樂網(wǎng):李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燕趙音樂網(wǎng)的采訪。首先我們就來聊聊您一生的朋友吧——手風琴。我們都知道這件樂器是舶來品,是從西方引進到咱們國內的,在您年輕的時候手風琴在中國還處于啟蒙階段,您當初是怎樣的機會接觸到這種樂器的呢?
李建林:首先也感謝你們對我的采訪。其實我最早接觸的樂器是笛子,因為很便宜,當時兩毛錢就能買一支,后來還學習二胡。上了大學之后主要是學習鋼琴,因為是必修課,小提琴和二胡作為選修的科目。
手風琴是我上大學中后期的時候開始接觸學習的,在那之前只是見過一次,我記得是很小的一個手風琴。當時的大學講究開門辦學,每學期組織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實踐活動,叫做工農兵再教育,讓學生們去學工、學農、學軍。但是經常遇到一個問題是我們所學的鋼琴沒法帶下去,在學校學會了很多曲子、技法,下去一個月回來就又生疏甚至淡忘了。有一個老師就說,手風琴也是鍵盤樂器,還便于攜帶,不如學學這個,可以保持學習的連貫性。當時我是跟同學學習的,好幾個同學上學之前就彈的挺好的了,學校師資并不完善,沒有手風琴的專項老師,我就跟同學請教,自己回去苦練,那個年代的學習氛圍是相當好的,大家對于知識的渴望非常強烈,我也是,有的時候練琴一天能達到17個小時。就是這樣,我開始真正接觸學習并喜歡這件樂器。
我需要補充一點的是,手風琴其實不能完全被稱作舶來品,它是借鑒了我們的民族樂器——笙的原理演變而來的,在國外發(fā)展的比較成熟了繼而傳入國內。
燕趙音樂網(wǎng):手風琴是如何變成您一生的事業(yè)的呢?在這其中一定還許多不為人知的精彩的故事吧,能不能簡要地跟大家講一講?
李建林:也不能稱之為故事,但確實有一些挺曲折的過程。首先就是在大學行將畢業(yè)的時候,學校讓我留校任教,那時候是要服從分配的嘛。但在那之前的半年,也就是我學了一年手風琴的時候,我曾經到過邯鄲的歌舞團請教老師提升自己的琴技,他們說我可以畢業(yè)以后去他們那里工作,我自身也非常向往演出單位,向往舞臺。所以跟學校做了很多“斗爭”,又哭又鬧的,因為當時年齡還小。后來一個教我手風琴的同學頂替了我的名額,這是大學的一個小故事。
然后,回歌舞團的過程也不順利,經過了很多曲折最后就不得不回到了我們縣里的一中教學,當時縣里有個知青宣傳隊,是文化館管的,經常上山下鄉(xiāng)的演出,我去輔導他們,做了領隊,后來就自然的調到了縣文化館,終于屬于文化口了。最后才又調回到了市歌舞團,兜兜轉轉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最后就是在市歌舞團的三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動,舞臺經驗的積累,沒事兒就在團里單獨給我開辟的琴房苦練。這三年成為我真正把手風琴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的關鍵的三年,自身也感覺越來越離不開這個東西。1980年歌舞團解散之后,我輾轉來到了師范大學,一猛子扎到了現(xiàn)在。其實能把手風琴作為我終生事業(yè)的過程都是潛移默化的,我也會別的樂器,也會唱戲,但只有手風琴帶給我了成績,帶給我了巨大的愉悅感,就在那些年的坎坎坷坷中,我知道這個東西可能真的像你問的那樣,會成為我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