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晚,上海交響樂團2014-2015音樂季中又一熱門演出在上交音樂廳上演。指揮家羅納德·佐爾曼執(zhí)棒鋼琴家孫穎迪和上海交響樂團演繹浪漫主義時期代表作曲家李斯特和舒曼的三首作品。
本場音樂會的指揮佐爾曼在指揮臺上動作舒展,神色飛揚,對作品的排練要求細致且切中要點,使演奏員能迅速領悟。音樂會的選曲也看點十足,一是在第七屆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一舉成名的孫穎迪十年后再度演繹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二是上下半場分別演奏李斯特和舒曼,頗有浪漫主義時期兩大樂派代表分庭抗禮、相互較勁的意味。
開篇的李斯特第三交響詩《前奏曲》是作曲家面對人生熱情光明的內心寫照,全曲跌宕起伏,感情豐富多變,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在情感傳遞上基本到位,有幾個片段的表現(xiàn)很出彩,印象較深的是第一段第一主題末尾處的大提琴聲部音色溫暖深情,與隨后轉調演奏的圓號聲部相得益彰。暴風雨過后田園牧歌式的平和與生機通過木管樂器的色彩變換恰到好處地將這種美好展現(xiàn)了出來。不過樂隊似乎并未進入最好狀態(tài),可能與接連四天的排練和下午剛結束的走臺不無關系。指揮對該曲的結構處理稍顯松散,或許也制約了作品舞臺效果的展現(xiàn)。隨后出場的孫穎迪備受矚目,“暖男”著實是對孫穎迪貼切不過的稱謂。他屬于內秀型的鋼琴家,自然不做作。他在本場音樂會的表現(xiàn)可謂漸入佳境,在華彩炫技之外的良好控制和得當處理無愧于“原色李斯特”的名號。這一作品中曾被李斯特同時代的音樂評論家漢斯立克諷刺為“三角鐵協(xié)奏曲”的第三部分恰恰成為它的一大特色,舞臺效果帶著點神秘感,又很有趣味性。作品演罷,觀眾不吝掌聲,孫穎迪謝幕多次后加演了李斯特《彼德拉克十四行詩》作品104號,該曲拿捏自如,演奏中較好地把握理性與感性的分寸,流暢且有感染力。略有遺憾的是,筆者的座位位于C區(qū)后排,聽到更多的是反射的聲音,混響效果多了些,不夠清澈,削弱了鋼琴音色中的顆粒感和明亮度。幾次在上交音樂廳的聆聽經(jīng)歷告訴筆者,位于A區(qū)和B區(qū)的音響效果應該會更好。
下半場,上海交響樂團的情緒噴薄而出,演繹舒曼的《第一交響曲“春天”》時狀態(tài)積極飽滿,展現(xiàn)出較高水準。舒曼的交響曲不似他的鋼琴曲和藝術歌曲那般知名。受其內斂性格和創(chuàng)作擅長領域的影響,他的交響曲配器相對單調,缺乏豐富的交響性,不像早期浪漫主義其他作品的個性鮮明,也沒有晚期浪漫主義那種絢麗多變,就如同戴著鐐銬跳舞,一般指揮不敢輕易嘗試。上交的演繹雖不能說完美無瑕,但處理得細膩豐富。隨著音樂,在這樣的冬日里仿佛讓人感受到春的熱情。
同樣生活在19世紀上半葉的李斯特和舒曼,雖然有不盡相同的音樂理念,但他們的偉大作品和真誠提攜后輩的音樂精神卻都被沉淀和繼承下來。舒曼的音樂所蘊含的強烈文學性集中體現(xiàn)在鋼琴作品中,其作品《狂歡節(jié)》折射出的音樂語言之豐富,哲思之敏銳深刻甚至可媲美管弦樂。李斯特在《前奏曲》創(chuàng)作完成后才找來刊印在總譜扉頁上的拉馬丁詩作雖不能與音樂百分之百吻合,卻體現(xiàn)著極其相似的情感傳達,可見藝術家、藝術作品之間驚人的相通性。音樂的創(chuàng)作需要多方面知識底蘊的依托,演奏家的出色演繹亦然。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第二版曲式分析基礎教程視頻課程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