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享有“巴赫專業(yè)戶”盛譽的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盛原,在成都嬌子音樂廳帶來了一場優(yōu)美的獨奏音樂會。貝多芬的熱情、肖邦的詩意,以及巴赫作品中的形式之美,被他詮釋得恰到好處。這位已先后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舉辦音樂會的鋼琴家認為,演奏者惟有深入到作曲家的內(nèi)心,才可能準確把握其作品的情感。但是,對原著的演繹,沒必要刻板地遵從曲譜。
每位作曲家都有獨特標簽
在世界古典樂壇,盛原是一位頗具知名度的鋼琴演奏家,尤其近年對巴赫作品的研究與演奏,備受國際古典樂壇矚目。《紐約時報》曾在評價他演奏的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時,稱為“堪稱清晰、均衡與協(xié)調(diào)的典范”,英國《國際鋼琴雜志》則干脆稱他為“中國詮釋巴赫的領軍人物”。此次來蓉演出,盛原把巴赫的《降B大調(diào)帕蒂塔組曲第一首》放在了音樂會的開頭,對巴赫的熱愛可見一斑。
原來,在盛原的眼里,那些在古典樂壇赫赫有名的人物,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標簽。盛原舉行獨奏音樂會,往往會用巴赫的作品開場,“這是因為他的作品情緒往往比較平和,能夠讓觀眾的心很快安靜下來。巴赫是一個高度感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邏輯思維和情感的表達幾乎永遠高度統(tǒng)一。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和達到的。”德彪西,在盛原看來則是音樂界印象主義的先驅(qū),“他的音樂充滿了立體感和縱深感,能夠帶人進入一個超越現(xiàn)實的幻想世界。至于肖邦,他的音樂就是滿滿的詩意。打個比方,巴赫的音樂是文言文,肖邦的音樂是散文,德彪西的音樂則是意識流。”
正是因為對作曲家音樂特質(zhì)的準確把握,曾有媒體在報道時發(fā)表過這樣的感嘆:稱盛原為“巴赫專業(yè)戶”完全是一種誤解,“因為他的每次演奏,都像是請出了不同的作曲家在和觀眾進行交流!
演奏家可以適度“二次創(chuàng)作”
在古典音樂圈,往往以“演奏××第一人”來形容鋼琴家的演奏與作曲家作品的氣質(zhì)、神韻相似度。盡管被認為在演奏巴赫的鋼琴家中最有心得,但盛原并不認為鋼琴家就一定得嚴格按一種模式進行演出。對于無數(shù)熱愛鋼琴的愛好者,盛原提醒:“只要情緒的表達大方向沒錯,完全可以允許演奏者加入一點自己的個性!
盛原說,在18世紀以前,作曲家往往同時就是演奏者,因此不存在無法“還原”作品的情況。但是到了20世紀,演奏和作曲分離,漸漸便產(chǎn)生了一種“演奏家要尊重作曲家原意”的說法,并且在是否允許演奏家“二次創(chuàng)作”上充滿爭議。盛原認為,這種爭議簡直是個悲劇,“因為作曲家記譜,原本就是避免靈感消失的無奈之舉。創(chuàng)作時,作曲家也許可以記下旋律,但有些情緒是無法用樂譜記錄的。事實上,作曲家每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時,也不可能保證每次都忠于上一次的表達。因此,作為一個演奏者,完全沒必要刻板地遵照樂譜來演奏!笔⒃f,他有時候在演出時,會根據(jù)情緒做一些小改動!拔铱赡軟]有完全按照樂譜彈,但我按照我所理解的肖邦的原意彈了……我尊重音樂。如果肖邦聽了我彈琴,他也會那么認為。”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