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的一次上海音樂家協會黨組會議上,與會的賀綠汀、丁善德、孟波、黃貽鈞、瞿維和呂其明等人,共同決定由年紀最輕且有一定創(chuàng)作經驗的呂其明,趕寫一首標題為《紅旗頌》的管弦樂作品。雖然時間緊、任務重,對新中國充滿感情的呂其明毅然接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在構思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被捕入獄英勇就義的父親、慷慨赴死前赴后繼的先烈、開國大典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如同電影畫面般浮現在他的腦海中。短短一周時間,幾乎足不出戶的他奮筆疾書完成了作品的初稿。
定稿之后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采用了主題貫穿發(fā)展的奏鳴曲式結構。樂曲前奏部分的小號動機顯然來自《義勇軍進行曲》,將聽眾帶回到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升旗儀式那令人激動的時刻;呈示部的第一主題也可被稱為“紅旗主題”,這是一個典型的頌歌主題,具有跌宕起伏、舒展豪邁的氣概,仿佛是人們仰望紅旗冉冉升起之時,內心涌動的激動與澎湃;雙簧管與大提琴先后奏出的第二主題深情委婉,如歌的旋律似潺潺流水般滋潤著聽眾的心田,又像是作者在表達對已故至親的無盡思念;展開部雖然來自“紅旗主題”,但在節(jié)奏上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成為一首機智果敢的進行曲,仿佛能夠看到在紅旗的引領下,革命者們奮勇前行時沉著剛毅的臉龐;再現部雖然只出現了“紅旗主題”,但國歌動機的加入不僅使音樂風格保持統(tǒng)一,也高度概括了整部作品的頌歌主題。
半個世紀一晃而過。
4月28日,在上海大劇院華麗的舞臺上,第32屆“上海之春”如約而至,上海愛樂樂團在青年指揮家張亮的率領下,再次奏響了呂其明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和交響詩《鐵道游擊隊》,坐在臺下聆聽表演的作曲家,已是八五高齡的耄耋老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他的這首序曲不僅成為全中國上演率最高、播放次數最多的管弦樂作品之一,催生這一經典作品的“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也在“力推新人新作,繁榮本土原創(chuàng)”的宗旨下不斷推陳出新,成為體現新中國音樂發(fā)展歷史脈絡的上海城市名片和著名音樂品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