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網(wǎng)友很苦惱地表示,老師總說他彈琴沒有樂感,他也不知道該怎樣彈出樂感。于是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樂感從哪里來?按照那位網(wǎng)友的老師的做法,學生沒有樂感,就批評學生,那他的潛臺詞就是說,樂感應(yīng)該是你“自帶”的,也就是天生的,或者自己學會的。我們平時也經(jīng)常聽到類似的說法,“這孩子很有天賦,樂感很好”,也是把樂感歸為天賦。
但是,作為一位鋼琴教師,我對這個問題卻有著不同看法。我認為樂感是可以教的,也就是不完全依賴天賦,可以后天培養(yǎng)。學生沒有樂感,老師有責任把他教出樂感,而不是批評學生。
所謂樂感,我的理解,是把聲音和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的才能。音樂來自于生活,有樂感的人就會從樂器的聲音中體會出音樂形象,有時是一種情緒——喜怒哀樂,有時是人物形象,或其它一些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場景。只有你感受到了音樂形象,你才算是聽到了音樂,否則就只是聲音而已。演奏的時候,有樂感的人能通過聲音表達出自己心中的形象,這才能稱為音樂演奏。
為什么人們經(jīng)常認為樂感是天生的呢?的確,有天賦的人比較容易表現(xiàn)出樂感,天賦可能是指耳朵靈敏、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想象力豐富、表演欲強等。具備這些條件的孩子,只要讓他接觸到音樂,他就會自己從中吸取養(yǎng)分,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樂感。這才給人以“樂感是天生的”錯覺。其實他也是經(jīng)過學習得來的,只是不用老師教罷了。
那么對于沒有全方位地具備這種天賦的學生來說,老師就可以在培養(yǎng)樂感方面起到更多作用了。比如訓練耳朵,從學琴的第一天開始其實就在訓練。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過琴的人唱歌不會跑調(diào),拍子也比較準,說明耳朵和節(jié)奏感都可以通過后天學習來加強。記憶力、模仿能力、想象力等都能通過學琴來提高。
對于培養(yǎng)樂感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經(jīng)常提示學生他在彈的東西是有意義的,也就是通過提醒來讓他學會從聲音當中去辨別形象,然后表達形象。平時上課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來啟發(fā)學生。最開始,學生能力還比較弱的時候,可以采用老師講故事、學生來補充的方式,講到關(guān)鍵的情節(jié),讓學生想想“后面會怎么樣”,逐漸地,學生對音樂感受更敏銳了,就會更多地參與進來。
我們一直強調(diào)要學習樂理,學樂理的目的也是更好地去感受音樂、表達音樂。所以教樂理學樂理,不要止步于理論,更要注重實際應(yīng)用。在平時彈奏的樂曲中,要能辨識出學過的樂理知識,能說得出為什么作曲家要這樣寫,有沒有別的寫法。理性認識要回到感性,這樣一來樂感就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變得更加敏銳深刻了。
有的學生并不是對音樂形象沒有感受,而是不知道怎樣去表達;蛘咝睦锵氡磉_,但表達得不夠。這種時候老師就需要傳授一些表演經(jīng)驗和技巧。很常見的情況是學生自己覺得做了變化,但聽起來不明顯。表演,常常需要帶有一點夸張。自己感覺正好,別人會覺得差了一點,只有比自己想要的更多一點,聽眾才會感覺到位。做各種表情變化做到什么程度,就需要老師來傳授。
彈琴沒有樂感,不是學生的錯,而是老師的失職。所以,作為老師,不要再理直氣壯地責怪學生彈不出樂感了。還是多動腦筋,想辦法去幫助他彈出樂感吧!∫魳分軋 虎皮紗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