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晚,一年一度的北京新年音樂會在人民大會堂上演。著名青年鋼琴家袁芳與世界頂級交響樂團捷克愛樂樂團合作,完美演繹了貝多芬作品。演出結(jié)束后,袁芳接受了中新網(wǎng)記者的專訪。她表示,貝多芬音樂中有一種向上的精神,對審美也有熏陶,這也是古典音樂的魅力。她認為,音樂最終要傳達的不是技術(shù),技術(shù)是為內(nèi)心服務的。
首次與捷克愛樂樂團合作 配合默契
當晚是袁芳首次與捷克愛樂樂團合作,演奏的是貝多芬《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三樂章。而在正式演出之前,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只能彩排一次,F(xiàn)場,他們配合默契,不僅將樂曲在技術(shù)上做了精準的表達,也很好地詮釋出了貝多芬作品的精神。
捷克愛樂樂團是世界一流樂團,2015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新評為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問及跟他們合作有什么樣的感受,袁芳回答道:“他們的抒情性很強,聲音極有特色,也極具魅力。 這就像他們的國家一樣。捷克非常美,不僅有自己的傳統(tǒng)和文化,也富有浪漫、迷人的氣質(zhì)。 誕生于此的斯美塔那音樂,寬廣、細膩、動人,在這次音樂會上有不少呈現(xiàn)。而這種特點也同時可以形容他們樂團的音樂。”
之前,袁芳跟以色列愛樂樂團、倫敦BBC交響樂團、馬賽愛樂樂團等國外知名樂團都有過合作,但這次的合作,袁芳有不同的體會。“我們合作的時間非常短,但又非常愉快。對我而言,這是比較拿手的作品;對他們來講,這個曲子很經(jīng)典,也常被演奏。所以,一上來我們幾乎零磨合,一下子進入了老朋友的狀態(tài)。當然,這也許跟我個人經(jīng)歷的增加也有關!
本次音樂會由捷克杰出指揮家彼得•阿爾特里克特擔任總指揮。在袁芳看來,他特別熱情,有激情,也很有趣。“排練時,看到他指揮時激動的樣子,我自己逗樂了。他的指揮里,有孩童般的興奮,又有溫暖的感情。雖然接觸時間短,但能感覺到他很容易親近,也容易溝通!
對貝多芬作品有了新的體會
曾經(jīng)赴德求學8年,師從德奧派大師,作為“德奧派古典音樂繼承人”的袁芳,對貝多芬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今年,她攜手英國BBC交響樂團,發(fā)行了全貝多芬作品專輯《貝多芬第一&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而本次演奏的曲目,就是出自于這張專輯。
“這樣的演出,一般由獨奏家將曲目給到樂團挑選。捷克愛樂之所以挑選這首曲目,我想,一是因為它氛圍好,比較歡快,適合新年的氣氛;一方面,認為德奧古典音樂是我所擅長的,” 袁芳解釋道。
袁芳坦言,這次演出讓她對貝多芬音樂有了新的體會!斑@次場地比較大,需要聲音有很強的穿透力。在設計演奏時,我想,既要保持古典結(jié)構(gòu),又要給足。所以,我在指尖上要付出跟錄音棚、常規(guī)音樂廳里不一樣的分量,體現(xiàn)在手指的控制上。”
袁芳繼續(xù)解釋:“具體來講,我會把音彈得更加實,更飽滿,讓它對場地的穿透力更好。在音色調(diào)整中,我能感受到貝多芬音樂中有一種向上的精神。人人都能感受到他樂曲的歡快,但其實,這種歡快不僅僅是世俗的。它不是在撫慰我心,而是將我往上提升,體會到一種高級的歡樂,超出人類普通的歡樂,甚至有種極樂的感覺。像他的《歡樂頌》,就是贊美天堂、天使的。”
“這種感覺不一定要用文字表達,也很難說清,但就是古典音樂的魅力,將人的狀態(tài)往上提升,對審美也有熏陶。常常接觸古典音樂的人,對美的概念和接受,會不一樣,”袁芳動情地說道。
鋼琴家如何平衡感性和理性?
鋼琴家如何平衡感性和理性?袁芳認為,這是一種技術(shù)上的平衡感!凹夹g(shù)上所彈奏的,能夠結(jié)合內(nèi)心想表達的,需要經(jīng)過很多理性的練習。心里想表達的東西總歸感性多一些,如果把心里想表達的說成感性,把技術(shù)上說成是理性,那就是要做到兩者之間的結(jié)合。怎樣想到、做到?科學上講要通過中樞神經(jīng),腦子指揮技術(shù),而心指揮腦子,所以心更重要!
袁芳進一步解釋:“如果內(nèi)心沒有美的音樂,雖然腦子指揮技術(shù),彈奏出聲音,但最終出來的不會是好音樂。也就是說,人心靈的感受,經(jīng)過中樞神經(jīng)傳導,比較理性地通過技術(shù)表達出來。在競技領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演奏者靈光閃現(xiàn)的剎那,那就是高于普通技術(shù)、超越理性的。當演奏者技術(shù)都很高超的時候,就要看誰更能打動人!
在袁芳看來,音樂需要去感動人。它不是去碰觸生活的表面,而是要碰觸心靈!靶睦镉袞|西想感動別人、能感動別人,才有可能在一剎那感動別人。這種觸動,不同的演奏者不一定一樣,也不一定具體,但肯定是內(nèi)心層面的觸動。這也是古典音樂的重要作用,能觸摸到跟平常日常生活不一樣的東西。”
音樂家的內(nèi)心一定要是真善美的嗎?袁芳說:“我希望是,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當然,不是只有善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也有很多充滿矛盾的戲劇、音樂作品。但是,對矛盾、對不好的東西的掙扎過后,向往的仍然要是善。如果最終宣揚的是惡,就稱不上是高貴的藝術(shù)作品。不是說永遠都是圣人,沒有一刻想的是不好的,人也要常常要跟自己戰(zhàn)爭,但通過沖突、疲倦、崩潰、失望甚至絕望,出來的東西要是非常美的!
“這需要演奏者有豐富的經(jīng)驗閱歷,內(nèi)心的飽滿很重要。因為,音樂最終要傳達的不是技術(shù),技術(shù)是為內(nèi)心服務的,”袁芳總結(jié)道。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