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指揮家譚盾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為觀眾演繹了他譜寫的、與著名作曲家巴赫桂冠之作同名的 《馬太受難曲》。在演出前的采訪中,譚盾說自己作為一個東方人,在譜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加入了10%發(fā)源于東方的戲曲、易經(jīng)的詠誦作為唱詞,“就好像是隔著時空、跨越文化的藩籬與巴赫對話一樣”。
這部作品的誕生,竟是源于一場“謙讓”。2000年,德國國際巴赫學(xué)院委約當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曲家———中國的譚盾、德國的沃爾夫?qū)だ锬、俄羅斯的索菲亞·古拜杜琳娜、阿根廷的奧斯瓦爾多·高利焦夫各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以紀念“古典音樂之父”巴赫逝世250周年。生于東方的譚盾與巴赫的距離最為遙遠,所以大家把 《馬太受難曲》“讓”給了他,“誰敢和巴赫叫板,還是讓譚盾寫吧”,他們說。就這樣,譚盾接下了這個挑戰(zhàn),同時,這場東方音樂家與巴赫的對話,也引起了世界關(guān)注。
這部作品問世以來,已經(jīng)在希臘、羅馬等城市演繹過,僅在紐約一個城市就演出了4場。在解讀這部作品的時候,譚盾介紹道:“全曲的鐘聲只用四個音來完成,聽眾會聽到四個音反復(fù)出現(xiàn);在寫合唱部分時,我用了古老的中原與邊遠南方的音調(diào),從歷史與文化層面與這四個音呼應(yīng);器樂上以‘有機音樂’的理念,嘗試做一個‘水聲樂隊’,把古代弦樂和中國古琴的技巧用在小提琴、大提琴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樂風。”
譚盾還說,當下,中國的音樂教育、創(chuàng)作正處在最巔峰的時期,他所想做的是盡可能把中國音樂帶出國門,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盡管這條道路漫長艱辛,需要國內(nèi)更多的教育投入和理念灌輸,但是他很高興自己能為此出一份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