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對話”電子樂,足尖“演奏”大提琴,京劇樂師上臺當一回“角兒”……如今,越來越多“不安分”的藝術家開始觸摸甚至打破傳統(tǒng)藝術的底線。即將于3月上演的上海音樂廳“樂無窮系列音樂會”,就集結了一群這樣的藝術家。
“藝術家都有改變世界的野心,這就是一次小小的改變!卑l(fā)布會上,鋼琴家宋思衡的這一句話,也許道出了每一位參與這次音樂會的藝術家的心聲。
樂師與角兒平等對話
“注定是一場痛苦的撕扯”
在京劇行當里浸潤了20多年,這應該是老生王珮瑜第一次走上上海音樂廳的舞臺,3月4日,她將和同窗好友林源、周毅一同獻上“折桂令——亂彈·三月王珮瑜京昆演音會”。
“以往我們的概念里,京劇是角兒的藝術,一切都是圍繞名家的。為什么京劇配樂的演奏家只能坐在舞臺的邊緣?這一次,我想把他們請到舞臺中央!边@就是王珮瑜籌辦這場演音會的初衷。
這個想法絕非心血來潮,從小,她和一群學京劇配樂的同學一起在戲校里長大,有著深厚的感情,也看到他們如何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演員和樂隊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況且他們有足夠的才華作為音樂家而不是配樂演奏者,站在舞臺的中央”。但當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周圍的時候,聽到最多的是:“你不會是瘋了吧?”京劇舞臺上沒了“角兒”,還是京劇嗎?王珮瑜面臨的,不光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心理上的巨大挑戰(zhàn)。她坦言:“我們學京劇的,都是靠師傅口傳心授,有些規(guī)矩不能被挑戰(zhàn),打破約定俗成的事,算是欺師滅祖了。”因此,這一次,她要做的是兼顧藝術根基與打破規(guī)矩之間的平衡,“帶著枷鎖跳舞,注定是一場痛苦的撕扯”。
可以想象,這將是一場充滿“瑜老板”氣質的演出:不媚新,亦不遷舊。它要呈現(xiàn)的是京劇音樂的變遷與發(fā)展,形式卻是全新的——傳統(tǒng)京劇“文武場”中的板鼓、京胡、二胡、三弦等被單獨剝離出來,與“生旦凈丑”平等對話。而對于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王珮瑜仍有一絲忐忑,更多的是堅持,“也許,我的粉絲和一些戲迷還無法接受,但藝術首選需要愉悅自己,我們都很喜歡,也希望傳統(tǒng)的戲迷能理解和支持。藝術生命是有限的,但藝術是無限的”。
探索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
“沒有是不能打破的”
相較于首次踏入上海音樂廳演出的王珮瑜,宋思衡算是音樂廳的“老玩家”了,早在2009年,他就和上海音樂廳一起開始了跨界之路。當時,宋思衡也聽到了許多負面的聲音,但幸運的是,圈外一些普通觀眾的認可,讓他有了堅持下去的理由,“從第一部作品《交響情人夢》算起,7年里,我在這里演出了8部跨界作品”。
3月18日,他將攜手電子藝術家B6帶來“日與夜——B6、宋思衡電子音樂與鋼琴音樂會”,以肖邦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為藍本進行的二十一世紀“重作曲(Re-composed)”。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古典與流行的跨界,音樂會還將與裝置藝術結合,讓現(xiàn)場觀眾“看見音樂”!皼]有是不能打破的”,B6的想法和宋思衡不謀而合。
事實上,在西方,音樂表演藝術早已不局限于對傳統(tǒng)經典的演繹,音樂與舞蹈、音樂與多媒體、音樂與繪畫、音樂與科技……越來越多的音樂會現(xiàn)場“跳脫”了一架鋼琴、一支樂團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形式,以各種跨越、融合,嘗試創(chuàng)新的可能,探索藝術走近現(xiàn)代觀眾的途徑。3月25日,由上海芭蕾舞團與大提琴獨奏家陳衛(wèi)平共同帶來的“樂·影——大提琴與芭蕾的對話”就是一次這樣的嘗試,大提琴的低沉音色與芭蕾的優(yōu)雅之美進行融合,讓音樂與舞蹈、聽覺與視覺在各自空間共鳴!斑@是我們第二次合作了,去年的搭檔,讓我們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這一次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全新的靈感。可以說,這是一場肢體與大提琴的靈魂對話!鄙虾0爬傥鑸F團長辛麗麗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