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11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之子、京劇梅派藝術掌門人、全國政協(xié)委員、梅蘭芳京劇團團長、北京市梅蘭芳藝術基金會理事長、梅蘭芳紀念館名譽館長、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梅葆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聞此噩耗,戲劇界、文化界人士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悼,深情講述他們與梅葆玖交往的點滴回憶,深切緬懷這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梅葆玖生前老友、京劇表演藝術家孫元喜在得知梅葆玖逝世的消息后,倍感震驚和悲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又失去了一位梨園知己! ”他感嘆道:“他走了,我對他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他一生為人傳承了梅家家風,溫良恭儉讓,不論對專業(yè)人士還是對京劇愛好者,他都非常謙和。他總說,人品最能展現(xiàn)梅派的真諦,的確,德藝雙馨,缺一不可。 ”
梅派第三代傳人代表人物李勝素回憶:“梅葆玖老師是我的恩師,我從1988年開始跟隨老師學習梅派藝術,至今已有28年了。梅老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將中正平和、內斂含蓄、意境典雅的梅派神韻,點滴融化進我的藝術生命。梅老師的諄諄親授,令我逐漸領悟了梅派藝術的內涵真諦。1995年我有幸正式拜梅葆玖先生為師; 1996年我領銜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青年京劇團時,梅老師又專程帶領自己的合作團隊前去為我指導排練; 2001年我調至國家京劇院后,梅老師更是傾情真?zhèn),不遺余力。撫今追昔,師恩銘記,未來我一定繼承梅老師的衣缽,完成梅老師的遺志,將京劇梅派藝術砥礪傳承,發(fā)揚光大。 ”“我對你好,不是對你胡文閣本人好,是為了傳承梅派男旦藝術。 ”梅葆玖弟子、京劇演員胡文閣對恩師逝世深感悲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回憶起師父生前對自己的教誨:“師父一直給我這種壓力,這種背負的責任其實比罵我一頓還要重,這么多年聽他老跟我說這話。 ”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表示:“梅葆玖先生幾乎用整個后半生的時間來傳承梅派藝術,是梅派藝術最好的傳人。他會說自己傳承比較多,創(chuàng)新比較少。但是我認為對于像梅派藝術這樣博大精深的藝術來說,傳承是最為急迫的工作,把傳承工作放在最優(yōu)先的位置,從今天來看,是最好的文化選擇。他之所以選擇這樣一條藝術道路,就是因為他親身體會到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在今天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對于我們整個民族文化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遺憾。這既是他的一種文化高度,也是他的文化情懷。 ”曾扮演梅蘭芳的青年演員余少群通過微博緬懷梅葆玖:“得知梅葆玖先生逝世的噩耗,扼腕嘆息。梅先生一生為了京劇梅派藝術的傳承和弘揚不遺余力。感恩梅先生在拍攝電影《梅蘭芳》時對我在藝術上的指點和教誨,讓我受益終生! ”
今年初,梅葆玖在中國文聯(lián)主辦的“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6春節(jié)大聯(lián)歡”中演唱了《大唐貴妃》選段《梨園頌》 ,向廣大觀眾傳播了京劇藝術的魅力,令文藝界人士及廣大觀眾十分感動。
多年來,梅葆玖與本報保持著良好的聯(lián)系,支持本報工作。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為梅葆玖先生拍攝了一組照片,他看了看照片對記者說:“拍得挺好,能不能洗一張寄給我啊? ”還不無歉意地拿出名片說:“這上面有我的地址,我不會玩電腦也不玩手機。 ”在得知是《中國藝術報》的記者后,他高興地說:“很多文藝界的名人大家都為你們撰寫文章,報紙辦得有深度,我很喜歡。 ”由于他本人不善操作電腦,特意囑咐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的工作人員幫忙把他所有的提案發(fā)送給記者。于是,梅葆玖先生的署名文章《在現(xiàn)代社會,京劇如何姓“京” ? 》很快在本報發(fā)表,并被廣泛轉載。
梅葆玖1934年出生于上海,是梅蘭芳先生的第9個孩子,代表作有《霸王別姬》 《貴妃醉酒》 《穆桂英掛帥》 《太真外傳》 《洛神》 《西施》等劇目。他致力于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近年來培養(yǎng)了一大批藝術傳人,其中有幾十位弟子現(xiàn)在都已成為了著名的表演藝術家。
據(jù)北京京劇院官方微博信息,為方便社會各界吊唁,目前北京京劇院已在劇院綜合樓四層設置靈堂,自4月26日至5月2日每日10時至16時,接待機關、社會團體及各界人士前來吊唁。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