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
著名歌唱家郭頌的離世,讓《烏蘇里船歌》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悠遠歌聲,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歌聲的逝去,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當下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思考:我們?nèi)绾卧俪鲆粋時代?
寫首歌只用了半天,但情感的孕育卻用了半輩子
1962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東北民歌《烏蘇里船歌》是一首反映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歡快甜美的歌曲,由汪云才、郭頌譜曲,胡小石填詞。
“《烏蘇里船歌》是我和赫哲族漁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收獲。”76歲的胡小石回憶說,當時他和赫哲族漁民同住在網(wǎng)灘上臨時搭的漁窩棚里,“魚汛來時,船隊就要隨時出發(fā)。每個船頭都點個燈籠,成排成隊的漁火,很壯觀!
深入生活讓胡小石發(fā)現(xiàn)了魚對于赫哲族的重要意義:魚是赫哲族的主食,漁民們在網(wǎng)灘上把魚用醋一煞,就是赫哲族的名菜“煞生魚”;洗衣盆裝滿魚,赫哲族人就開始喝酒,喝高興了就會唱一段、跳一段……
“沒有‘生活’就無法寫出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貼近大眾心靈的好歌!比缃褚咽侵袊魳肺膶W學會黑龍江學會主席的胡小石說。
那個年代的創(chuàng)作通常都有很深的“生活”印記。1980年,陳曉光作為《歌曲》月刊編輯,在四川、安徽、河北等地農(nóng)村深入采訪,強烈地感覺到,在中國農(nóng)村,山還是原來的山,水還是原來的水,但是老百姓內(nèi)心卻在發(fā)生著變化。
“隨著農(nóng)村的改革進程,人們從田野上看到了希望,心中就燃起了希望……于是就有了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比缃褚咽侵袊穆(lián)副主席、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的陳曉光說,寫這首歌只用了半天,但是這種情感的孕育卻用了半輩子,“它是一種情感的積累,是對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那片田野,對我們世世代代耕耘的這片土地的愛的積淀。”
唱“小我”的多 充滿家國情懷的“大作”少
新中國成立后,有一個歌詞的創(chuàng)作高峰,也出了不少大家,如喬羽、閻肅、張黎曾被并稱為詞壇的“風雅頌”,而《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詞陳曉光、《長江之歌》作詞胡宏偉等詞作者也成為那一個時代的大家。
“張黎的詞充滿鄉(xiāng)土風情,生活的味道濃郁;喬羽在孔孟之鄉(xiāng)長大,藝術性、思想性兼容;閻肅是部隊文藝工作者,多反映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薄堕L大后我成了你》的詞作者宋青松說。
“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是一首歌春晚一放,火遍大江南北、人人傳唱的年代!彼吻嗨烧f,目前致力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很多,其中有些優(yōu)秀作品融入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元素,但傳播力、共鳴度是個挑戰(zhàn)。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李昌明表示,新時期以來,雖然好的音樂文學作品不斷涌現(xiàn),但一兩首歌曲能“唱出時代”的場景難以再現(xiàn)。一面是大眾音樂審美的多樣化和傳媒的分眾化,另一面則是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相對乏力。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李昌明說,我國一段時間以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多表達個人的小傷感、小情懷,而充滿家國情懷的扛鼎之作則相對缺乏。
閉門造車創(chuàng)不出有“大愛”的音樂
“藝術的根和魂,只有深深扎進生活這片沃土,扎進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才能寫出真情、唱出‘大愛’!标悤怨庹f,要讓文化薪火相傳,必須用中國的“鄉(xiāng)音”留下“鄉(xiāng)情”“鄉(xiāng)愁”。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近日在揚州設立了創(chuàng)作基地。陳曉光說,學會將定期組織音樂文學名家,扎根生活、深入基層,促進與大眾交流,近期就將根據(jù)揚州、廣陵等地的民間經(jīng)典量“聲”創(chuàng)作。
胡小石認為,音樂人的采風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閉門造車,同時應該積極繼承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更多具有“中國風”的音樂。
“音樂不能遠離當下生活。在農(nóng)耕文化中,古典詩詞的形象大多是春種秋收,F(xiàn)在是科技時代,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融入像‘引力波’這樣的新名詞,讓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多樣和鮮活。”宋青松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