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音樂廳:天籟之音——管風琴經(jīng)典曲目與交響&電影曲目
八喜·2016打開藝術之門——《天籟之音——管風琴經(jīng)典曲目與交響&電影曲目》
演出單位: 沈媛
演出城市: 合肥
演出地點: 合肥音樂廳
演出時間: 2016-08-07 19:30
演出介紹
沈媛,管風琴
-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的中國管風琴家,留德管風琴博士
-登臺權威管風琴音樂節(jié)—荷蘭哈萊姆管風琴音樂節(jié),在“加拿大國際管風琴比賽”舉辦獨奏音樂會
-即將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錄制管風琴獨奏CD專輯
-作為作曲家,管風琴作品獲選“荷蘭哈萊姆管風琴音樂節(jié)”,列入“青年作曲家計劃”
博士,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管風琴、電子管風琴演奏家,國際演奏家級別獲得者,7次國際、國內(nèi)比賽第一名獲得者,世界上第一位電子管風琴博士,以探索傳統(tǒng)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結合發(fā)展的可行性為博士研究課題4歲開始跟隨父親-中國電子管風琴專業(yè)教育創(chuàng)始人-沈曉明教授學習鋼琴、電子管風琴,10歲進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16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本科,20歲保送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22歲以優(yōu)秀畢業(yè)生身份留校任教,29歲評為副教授。
獲東京圣德大學博士學位,師從于日本管風琴家協(xié)會會長松居直美教授;獲得柏林藝術大學管風琴Konzertexam學位,師從于Leo van Doeselaar教授(格蘭美獲獎者),Erwin Wiersinga教授。多次受國際大師指點:Ton Koopmann(荷蘭), Louis Robillard(法國), Zigmond Szathmary(德國), Oliver Latry(法國), Michael Radulescu(奧地利), Wolfgang Zerer(德國), Peter van Dijk(荷蘭)等。
現(xiàn)任中央音樂學院主科教師,至今發(fā)表出版物《管風琴演奏藝術》(上)(下)、DVD《感恩・綻放-沈媛博士歸國音樂會》,負責由23國語言組成的《管風琴大字典》中文部分的譯著工作,該大字典現(xiàn)已于比利時發(fā)行。
沈媛常年活躍于國際國內(nèi)的各大舞臺之上,曾應邀參加北京電視臺心連心文藝演出、教育部春節(jié)晚會、奧運文化節(jié)等大型文藝演出。在日留學讀博期間,頻繁出席各大學術音樂會,如YAMAHA銀座音樂廳落成紀念音樂會——「精英音樂會」等。
2011年日本東北大震災之后,沈媛與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北大校友會等多家機構聯(lián)手,于東京舉辦《東日本大震災慈善音樂會》,將所得70萬日元票款全部無償捐獻給國際紅十字會日本分會。本次活動收到了NHK、讀賣新聞、共同社、新華社東京分社等國際各主流媒體的關注與贊譽。
2012年2月,沈媛應國家文化部中國藝術家協(xié)會邀請,赴維也納參加“夢想綻放2012金色大廳新春音樂會”、獨奏她的成名曲《紅色的回憶》-選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成為第一位在金色大廳獨奏電子管風琴的演奏家。
2014年作為管風琴音樂作曲家,沈媛的作品被第50屆“荷蘭哈萊姆管風琴音樂節(jié)”,列入“青年作曲家計劃”。沈媛作為該音樂節(jié)創(chuàng)立以來首位華人作曲家,在該音樂節(jié)的新作品世界首演音樂會中親自演奏其入選作品《等待戈多》,加之她的三位學生入選“天才少年班”,使這個極富學術影響力的音樂節(jié)開始矚目中國管風琴的崛起。
2015年,沈媛受邀作為演奏家為“加拿大國際管風琴比賽”舉辦獨奏音樂會,加拿大媒體、專家學者發(fā)表評論“第一個在加拿大開音樂會的中國管風琴家”,“她的音樂性如此美妙,東方人的歌唱性在西方音樂中運用的如此適合、恰當”,“極強的戲劇性和力度,是如何從如此弱小的身體能流淌出的”。音樂會結束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同時沈媛接到邀請參加2017圣約瑟芬大教堂音樂季、2018圣母院夏季音樂節(jié)。
2016年夏季,沈媛受邀第51屆“荷蘭哈萊姆管風琴音樂節(jié)”,舉辦2小時無間斷“馬拉松”式講座。
沈媛不僅作為杰出青年演奏家活躍于世界舞臺,還頻繁組織、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如,作為組委會理事以及評委,沈媛成功的參與組織籌辦了2010、2011年的兩屆“北京電管風琴國際比賽”;作為藝術總監(jiān)、項目執(zhí)行人、論壇創(chuàng)始人,組織籌辦了“北京國際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學術論壇”,該學術論壇已成功舉辦3屆,兼并學術高度和普及性,受到業(yè)界人士的廣泛好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