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間樂器闖出大世界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shù)民族文明資本十分豐盛,為十分好地呈現(xiàn)和再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舞蹈,這次會議,由主辦單位上海音樂學院在全國共組織了四臺晚會,而云南獨占了一臺———云南多民族原生態(tài)歌舞專場“彩云之南”,承辦單位是云南民族藝術研討院和昆明藝術職業(yè)學院。參加演員由哈尼、彝、苗、藏、壯、傣、佤、傈僳、怒、普米、獨龍等12個少數(shù)民族算計84人構成。整臺晚會扮演的13個(組)節(jié)目,都充滿了濃郁的當?shù)孛褡逄卣。從哈尼的多聲部演唱《栽秧山歌》到俐亻米人的《蜜蜂過江》,從傣族孔雀王子一家祖孫三代人扮演的《孔雀舞》到香格里拉的《沖墻歌》,從壯族的《坡芽歌書》到彝族的《花腰歌舞》,從佤族的《苦蕎調》到苗族的《苗族山歌》,從怒江多民族《器樂小獨奏》到紅河的《海菜腔》,無不展示出云南的共同、俊美、古拙、壯美、諧和,遭到中外來賓的高度欣賞和喜愛。
應組委會聘請,在州委宣傳部的關心支持下,由我擔任組織7人構成的怒江多民族器樂小獨奏參加了本次扮演。以前我州對外扮演,基本上都是多聲部合唱和民族歌舞之類,而這一次,我們把長時間流存在民間、具有深重群眾基礎的民間樂器組合在一起會集展示,讓外界對怒江的民族樂器有了全新的知道。
怒江民族樂器的確五顏六色,從一片樹葉到一片口弦,從一只小小的“笛哩吐”到前史久遠的“起奔”,從怒族的“達比亞”到普米族的四弦琴,無不顯示出它的光榮和共同魅力。
參加這次扮演的我州演員來自僳傈、怒、獨龍、普米、彝等5個民族,其間,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chǎn)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1人、州級傳承人1人,其他3人都是多年來一貫活潑在舞臺上的樂器研制家和演奏家,這次演奏用的口弦、“笛哩吐”都是他們親自研制的,既保存了特征,又在音域上作了拓寬和立異。
這次怒江參演的多民族器樂小獨奏有3首曲目,時長8分鐘。
《陳舊的情歌》首要演奏樂器為樹葉和“瑪戈”!艾敻辍笔强谙业慕y(tǒng)稱,指一片口弦,有三片口弦的叫“德代”。這次兩種口弦都參加了展演,“德代”為主奏,“瑪戈”為配樂,細膩的音色,悅耳的旋律,給人完美的視聽享受。
《出產(chǎn)調》的演奏樂器首要以“笛哩吐”、“起奔”和“達比亞”為主,是這次參演的首要曲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出產(chǎn)調》在傈僳族和怒族的民間樂曲中,加起來約有三四百種之多,內容十分豐盛。反映出產(chǎn)勞動的舞步也十分繁復,幾乎每種舞步都能完整地反映其勞動的全過程,這一次關鍵扮演了其間的一步舞和兩步舞。“起奔”和“達比亞”是怒江傈僳族和怒族都有的一種樂器,但研討分析起來,不論從定弦、演奏的曲目和演奏方法上都有區(qū)別。這次展演,我們盡量將兩種樂器區(qū)別開來,團體彈跳有些選用傈僳族“起奔”的曲目和演奏訣竅;反彈琵琶和雙人琵琶則選用“達比亞”的曲目和演奏訣竅。通過反彈、頭頂彈、雙人協(xié)作彈等表現(xiàn)形式,每個演員都拿出了他們多年磨煉出來的絕活,充沛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技術和嫻熟的訣竅,觀眾反響強烈,掌聲不斷。
《龍?zhí)琛芬云彰鬃逅南仪僦菁壏沁z民間傳承人用熾熱開心的龍?zhí)璋缪萆吓_,其他演員協(xié)作扮演,在熾熱的空氣中完畢了我州的民族器樂小獨奏。
通過這次扮演,我對民族民間的傳統(tǒng)文明有了更新的知道。
這次盛會將“少數(shù)民族”理解為“因為文明、種族、社會、宗教或經(jīng)濟等方面要素,所構成的某些區(qū)別于主導族群的人類族群”。在這里,每個族群都是區(qū)別于主導族群,每個民族都是區(qū)別于“主導族群”的“人類族群”,民族文明的特征也就在于這種區(qū)別。我州是一個多民族自治州,有多個“人類族群”,怎樣將這些“人類族群”的文明現(xiàn)象區(qū)分開來,這是擺在文明有些面前的大事。
在世界經(jīng)濟越來越向一體化展開的今天,文明的交流也越來越頻頻,但文明的特征一定要保存。這是民族的根,根沒有了,樹也就干燥了,這個區(qū)別于“主導族群”的“人類族群”也就不存在了。本次年會研討的便是怎樣保存這個“人類族群”所固有的特征,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明遺產(chǎn)的保護十分首要。
我州的這些小民族樂器,看起來雖然不很顯眼,但它是伴隨著民族的出產(chǎn)、前史、勞動、愛情、日子而創(chuàng)制、保存、展開起來的一種文娛東西,具有悠長的前史和豐盛的內在,有著深重的群眾基礎,應當加強在保護中展開,往后可作為旅行產(chǎn)品進行宣傳、開發(fā)、運用,信任定會倍受歡迎。其他,有些樂器的制作工藝技術也需求前進和加強人才培養(yǎng),特別是口弦的制作挨近失傳。看來很簡單的一片竹簧,手工制作難度卻很高,且會制作的人越來越少,我曾找過幾個以前會制作口弦的老演員,想請他們做幾副,但是他們都說年歲大了,雙眼看不見了。
我州各民族民間樂器種類繁復,樣式各異,便是在不一樣區(qū)域的同一種族中也有不一樣的稱謂,每一種樂器在民間還有許多風趣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與定弦有關,有的是與出產(chǎn)勞動有關,有的是與大家的尋求與想象有關。我建議,有關有些可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一步研討,撰寫一本怒江州各民族器樂志,有幾種樂器應申報為非遺加以保護。福貢縣匹河怒族鄉(xiāng)碧江九村怒族那可咱因為“達比亞”彈得好,被命名為省級民間音樂師,悵惘的是,他的樂器“達比亞”未被列入非遺名錄。試想,假設離開了“達比亞”,那可咱“民間音樂師”這個榮譽稱謂還存在嗎?
大會時期,我曾接受《上海日報》記者張乾女士的采訪,該報不吝版面,就怒江五顏六色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文明在英文版圖文并茂地向世界作了宣傳報導。
這次上海之行,從接受任務、尋覓演員到扮演排練僅半個月時間,加上旅途奔走,又面對上海炎熱難耐的高溫,真實讓人疲倦,但也園滿完成了任務,遭到了組委會的必定贊揚和觀眾的好評,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首要的是展示了怒江各民族的樂器,讓這些小樂器闖進大世界,闖進有名的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讓中外兄弟耳目一新,拍手叫絕,如今回想起來,覺得此行很走運、很夸姣,也很有含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