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一先生為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二十二期)作“昆曲藝術的魅力”講座
2017年9月27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樂派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及教務處共同承辦的“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二十二期)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音樂廳舉行。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楊鳳一先生為國音師生以及廣大戲曲愛好者帶來了一場題為“昆曲藝術的魅力”的講座,分享了她與昆曲的淵源、昆曲的藝術特點及發(fā)展史。副院長宋飛主持。
宋飛副院長介紹了楊鳳一先生的藝術經(jīng)歷,特別提到楊鳳一先生曾是獲得“佛羅倫薩國際婦女獎”的第一位亞洲人,向楊鳳一先生表達了敬意和欽佩。
楊鳳一先生分析了當代昆曲藝術的現(xiàn)狀:了解昆曲藝術的人并不多,感興趣的人更是甚少。她把這一現(xiàn)象歸結(jié)為是作為昆曲演員在傳播和宣傳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昆曲藝術曲高和寡的特點也是關注度不夠的原因之一。
楊鳳一先生講起她與昆曲的淵源,她從11歲起便開始進入戲曲學院學習京劇。畢業(yè)后再次回到中國戲曲學院進修,有幸跟隨李金鴻先生學習了三部昆曲著名劇目《扈家莊》《思凡》《金山寺》,從此與昆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欣賞了由上海昆劇劇團演出的昆劇《牡丹亭》后,被華文漪先生美輪美奐的表演與扮相震撼,下定決心為昆曲奉獻一生。楊鳳一先生強調(diào),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主動了解、欣賞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這不僅會使我們精神世界更豐富,同時還會提升我們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
楊先生從昆曲的起源、昆曲的鼎盛時期、昆曲的衰落與昆曲的復興四個方面講述了昆曲藝術的發(fā)展史。昆曲發(fā)源于元末明初,元代顧堅精通南詞,最早創(chuàng)作昆山腔,后經(jīng)著名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在原昆山腔的基礎上結(jié)合南北方各種曲調(diào)的長處,變平直訛陋的土腔為流麗悠長的水磨調(diào)。明代晚期,昆曲進入宮廷,在當時達到了“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鼎盛局面。乾隆年間,隨著四大徽班進京,昆曲逐漸衰落。解放后,昆劇《十五貫》進京演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周總理提出成立北方昆曲劇院,從此昆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講到昆曲的曲牌時,楊先生指出現(xiàn)在仍活躍于舞臺上的昆劇曲目不足總數(shù)的十分之一,并處于逐漸減少的狀態(tài),呼吁我們注重昆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提到南曲與北曲的差異時,楊先生現(xiàn)場演唱了昆曲《牡丹亭》選段《游園·皂羅袍》與京劇《扈家莊》中的兩段唱腔,由此形成對比,進而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南曲“字少腔多”,北曲“字多腔少”的特點。在講解昆曲的藝術魅力時,楊先生現(xiàn)場示范了昆曲藝術表演中“開門”和“百花贈劍”的動作來說明昆曲“虛擬、寫意”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為能讓現(xiàn)場師生直觀感受到昆曲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北方昆曲劇院的兩位優(yōu)秀青年演員翁佳慧和朱冰貞現(xiàn)場表演了《牡丹亭》著名唱段《游園驚夢》和《紅樓夢》著名唱段《寶黛相見》,其美輪美奐的表演與絲絲入扣的演唱贏得了現(xiàn)場師生的熱烈掌聲。
講座最后,楊鳳一先生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作了精彩的解答,并希望大家今后多關心昆曲、了解昆曲,關注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