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史詩《南越王趙佗》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
為了進一步促進廣東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趙佗文化,廣東省源本善慈善基金會、珠影集團公司、政協中山市委員會12月19日晚在廣州市二沙島星海音樂廳舉行“廣東省源本善慈善基金會榮獲全國慈善組織公開募捐資格證書暨大型交響史詩《南越王趙佗》音樂會”。
今年5月17日,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的南粵先賢館正式開館。首批進入的先賢共56名,按時間順序排在第一位的是趙佗。趙佗,大約公元前240年生于河北正定,秦始皇統一嶺南時,趙佗作為副將,與主將任囂一起征服百越后,被派往龍川擔任縣令,之后接任南?の。在秦、漢兩朝中原陷入動亂時期,趙佗曾經兩度自稱南越王,并兩度大義歸順漢朝,為中華民族統一事業(yè),以及傳播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毛澤東稱為“南下干部第一人”。
《南越王趙佗》是第一部以趙佗為對象的大型交響史詩,生動體現了中華統一英雄、嶺南人文始祖這一主題,成功塑造了趙佗的音樂形象,由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作為指導單位,河源市政協聯合中山市政協、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珠江交響樂團和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共同主創(chuàng),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任總策劃、總撰稿,著名藝術家劉長安、金旭庚、藍程寶、解承強、任杰、霍音和歌唱家崔泉馨、賈雙輝等共同演繹,是一部完全意義的廣東本土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
《南越王趙佗》共分序曲《大秦壯歌》、第一樂章《開化南疆》、第二樂章《統一嶺南》、《和輯百越》、第四樂章《大義歸漢》、尾聲《漢風天下》等六大部分、10個小節(jié)。每一樂章都有不同主題,描述了趙佗在秦漢兩朝時期,為了保證嶺南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曾自立為南越王;作為嶺南的開拓先驅,他將中原的中華文明和耕作技術帶到了百越,又將海洋文化傳輸給嶺南以至中原內地,同時推行“和輯百越”政策,使得嶺南地區(qū)一派文明祥和、蒸蒸日上,經濟社會繁榮發(fā)展的畫面。
廣東音樂界專家認為,《南越王趙佗》的音樂具有以下五個特性:一是結構性,作品從主題的慣穿發(fā)展、演唱的形式、音樂高潮的整體布局(拱橋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精心的設計,因而具有完整的結構性;二是風格性,作品具有古老的歷史及地域特點,音樂也采用古曲和民族的調式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使音樂的風格得到了統一;三是雅俗性,作品創(chuàng)作上一方面加強了旋律性使大眾易于接受,另一方面通過運用一些現代的作曲技法加強了音樂的專業(yè)性,從而兼顧了音樂的雅俗性;四是交響性,作品運用了主題貫穿的手法,基本每首合唱前都是“南越王”主題的變奏與發(fā)展,而且最后一首采用了第一首的一些素材,形成首尾呼應加強了音樂的貫穿發(fā)展,所以具有交響性的特點;五是史詩性,作品從春秋戰(zhàn)國天下大亂、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任囂與趙佗率領秦兵征服嶺南、開化南疆,趙佗和輯百越、兩度稱王、兩度歸漢,再到漢武大帝完全統一百越,縱橫捭闔,極具史詩味道。
《南越王趙佗》是一部真正的具有交響性的大型音樂史詩作品,它全方位的刻畫與表現了“南越王”這一重要的歷史人物,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謳歌中華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振興的時代精神具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今年6月11日,《南越王趙佗》在河源成功首演,之后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全場播出,作品強烈的藝術魅力和積極的現實意義產生了熱烈反響,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主創(chuàng)丘樹宏特別介紹說,這次廣州公演專門加進了客家竹板的表演,地方文化特色更加濃厚。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