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為在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十四期)作“語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講座
蔣大為先生為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十四期)作“語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講座
2017年5月10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樂派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及教務處共同承辦的“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十四期)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舉行,中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蔣大為先生為國音師生和廣大聲樂愛好者們帶來了一場題為“語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的專題講座。
講座由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黎光主持。王院長指出,今天“中國樂派名家講壇”高端學術交流平臺邀請大家熟知的蔣大為先生來講座,原因在于蔣大為先生雖然不是典型“學院派”出身,但其聲樂藝術實踐及方法是值得“音樂學院”所借鑒。王院長強調(diào),蔣大為先生在中國聲樂人才梯隊培養(yǎng)方面很有建樹,是一位能從客觀角度認識藝術的藝術家。他將聲樂藝術實踐放在歷史、客觀等角度觀察問題的方法,正是大學辦學有益的參考,我們應該將與蔣大為先生探討的成果應用到我們的聲樂教學中。
講座伊始,蔣大為先生就強調(diào),自己是一個從部隊走出來,唱著部隊歌曲長大的“草根”。在他的藝術生涯里,他始終認為,語言貫穿整個聲樂的過程,是聲樂的靈魂。所謂歌唱,就是有了旋律的語言,沒有旋律的語言就是說話,放在中國戲曲中,就是“念白”。而中國戲曲有句話:“千斤道白四兩唱”,可見語言在其中占據(jù)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蔣大為先生認為作為一名歌唱者的關注點主要在如何唱好作品和如何延長藝術生命這兩方面上。在如何唱好作品方面,蔣先生則通過解釋他為此次講座寫下的寄語——“在聲樂藝術上要繼承傳統(tǒng),掌握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塑造自我”來展開。首先是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具有生命力的,繼承傳統(tǒng)與否以及繼承的程度將奠定我們未來聲樂道路的發(fā)展和藝術生命力;其次是如何理解并掌握“科學唱法”,在他看來,這與語言不可分割。許多人在歌唱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就與語言有關;接下來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校園里,是作為學生學習聲樂藝術,打基礎;到了社會上,是作為一名聲樂演員。二者之間有一定的跨度。如何在舞臺上詮釋、演繹乃至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作品,就需要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我的個性,也就是最后一點的塑造自我,發(fā)掘自己的特點。成功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帶有演繹者的個性的。
在如何延長藝術生命方面,蔣大為先生強調(diào),方法決定藝術生命力。許多歌唱者,尤其是民族唱腔的學習者,年輕的時候容易太過依賴自身的先天條件,從而忽略了對科學方法的掌握。隨著年齡的增長,聲帶的閉合能力,機體的靈敏度都會有所下降,如果單憑自身條件歌唱,很容易發(fā)生“倒嗓”等損壞聲帶的情況,而縮短藝術生命。唯有依靠正確的科學的方法才能長期保持良好的歌唱水平。針對于“科學唱法”的定義,蔣大為先生主張“字正腔圓”的歌唱方法,即當語言“說”對的時候,相應的腔體也就運作起來了。同時,在演唱不同語言的作品時,要按照該民族的習慣和審美來發(fā)音?梢哉f,語言的能力決定唱歌的水平。
講座過程中,蔣大為先生語言樸實親切,風趣生動,并且多次親自做演唱示范。講座最后,蔣大為先生邀請現(xiàn)場的學生上臺示范演唱,他與現(xiàn)場師生一起進行指導,集思廣益。雖時間短暫,但被指導學生的歌聲卻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們均表示要在以后的練習中進一步改正蔣大為先生所指出的問題。場內(nèi)氣氛異常熱烈,大家都在積極的參與中收獲滿滿,意猶未盡。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