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改革大家張子銳:畢生精力改革中國民族樂器
隨著學習中國民族樂器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樂器知識的不斷普及,這和在建國以來改革樂器的人密不可分,其中百歲民族樂器改革大家張子銳就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是建國以來中國改革樂器件數(shù)和種類最多的一位民族樂器改革大家,他是一位音樂理論家、作曲指揮家,也是新中國第一支五十多人的中國民族管弦大樂隊組織人,院長呂驥、繆天端、楊萌瀏、陳振鐸、曹安和、儲師竹等音樂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紛紛加入,并進行演出,反響熱烈,廣受好評。張子銳隨后又擔任中央民族廣播樂團作曲和指揮。
張子銳1918年出生于湖北荊門一個富農(nóng)家庭,師從私塾老先生牛煥藻、周林川,讀書、寫字及四書五經(jīng)。張子銳幼年時期就已對這些古文典籍十分熟悉,這些書中有很多關(guān)于古代音樂的記載,當時頗感興趣,并且深深地牢記下來,為以后的音樂和樂器改革奠定了基礎(chǔ)。在中學期間,張子銳有機會可以接觸家鄉(xiāng)的一個民間吹鼓班子,鄰居楊珍坤是這個吹鼓班子的一名吹鼓手。吹鼓班子里面有很多樂器,如:嗩吶、笛子、阮、月琴等等,張子銳一見到這些樂器就十分興奮,于是他拿起來一件一件地玩了起來,經(jīng)過吹鼓班子里面民間藝人的指點,竟也能演奏幾件樂器和看懂公尺譜。
1941年張子銳師從“正音齋”琴社主人卓希鐘先生學習古琴及古琴制作,后又隨“雙雷齋”主人裴鐵俠先生學習古琴,后又找到古琴宗師查阜西學習。1946年張子銳考入四川省國立藝術(shù)?茖W校,學習和聲、作曲、鋼琴,張子銳開始對民族樂器優(yōu)劣得失的比較和思考,1949年張子銳進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師從楊萌瀏、陳振鐸、曹安和、江定仙等教授,從彭維明學習鋼琴,從托諾夫?qū)W習低音提琴,對西洋音樂的學習,是他更深的陷入對中國民族樂器現(xiàn)狀的思索,形成了改革樂器的初衷。為了這個初衷,使張子銳付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