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隊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
夏日的旬邑酷暑難耐,但阻擋不了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新農村文化教育建設的滿腔熱情。由15名師生組成的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大學生“三下鄉(xiāng)”志愿者服務隊,通過為期近2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旬邑近280余名中小學生開啟了音樂殿堂之門,也為在校大學生適應社會和融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志愿者服務隊在團總支書記唐磊的帶領下,在剛剛放假之后就馬不停蹄直接來到培訓點旬邑縣逸夫小學,開始了緊張的集中培訓。培訓場地雖然簡陋,可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和一顆顆向往藝術的童心,讓志愿者們樂此不疲。
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們秉承“明德教化,樂音至善”的校訓精神,將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細心耐心地傳授給這里的每一個孩子們。近20天的針對性訓練和指導,孩子們由剛開始的不會識譜、音準節(jié)奏不好、不懂樂器,到較為熟練地演奏,已經得到了很大改觀。尤其是在樂器訓練中,大家有意加入樂理和視唱練耳等方面的知識,增強了孩子們多聲部協作意識,提高了孩子們的音樂素養(yǎng)。志愿者們還針對性的講述了有關專業(yè)練習方面的趣事,來進一步提高孩子們對音樂的深入了解和濃厚興趣,詼諧幽默的授課方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為檢驗教學成果,在培訓結束后,由西安音樂學院、中共旬邑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等單位,共同舉辦了一場題為“落實精準扶貧,助力綠色旬邑”——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2017年“三下鄉(xiāng)”服務隊義務支教成果的匯報演出音樂會。
音樂會先后由校地師生共同演出了嗩吶齊奏《好漢歌》、童聲獨唱《讓我們蕩起雙槳》、古箏獨奏《荷塘月色》、葫蘆絲合奏《美麗的神話》、管樂串燒、嗩吶獨奏《打棗》,以及由逸夫小學孩子們演奏的管樂合奏《威廉退爾序曲》等10多個節(jié)目。上千名當地民眾在雅俗共賞的節(jié)目中獲得了快樂,孩子們從白丁到登臺表演,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當地民眾特別是受訓孩子家長尤為欣喜。音樂會結束后,旬邑縣副縣長徐進等領導同演職人員一一握手致意,并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我校師生為旬邑文化教育做出的成績表示感謝。
返校前,管弦系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隊來到了向往已久的“馬欄革命舊址”,重溫了入黨誓言,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離開馬欄紅色革命舊址的回程中,大家在馬欄鄉(xiāng)地家坪村路遇了步履蹣跚的姚忠發(fā)老人。經了解,由于兒子外出打工,年近八十的老人與一個十歲左右的孫子和不滿四歲的孫女留守家中。在看到老人一家的現狀,服務隊一致決定為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第二天一大早,服務隊全體成員在唐磊的帶領下,冒著傾盆大雨,跑了50多公里的山路又一次來到老人家里,給老人送去了米、面、油、樂器、書籍。師生們幫老人劈柴、燒火、除雜草,感受了從來沒有過的勞動體驗。師生們還將提前準備好的葫蘆絲送給了孩子,并教孩子如何演奏,讓山里的孩子在家里感受美妙的音樂。
短暫的暑期“三下鄉(xiāng)”雖然告一段落,但回憶起剛來旬邑大家對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孩子們時的不知所措,認為自己只是個難以融入農村的城里人。可是,當我們漸漸喜歡上了旬邑老百姓的淳樸,感受到了孩子們對于音樂的熱愛,感動于那一戶戶敦厚的村民,我們都慚愧于以前的種種浪費行為,慚愧于對幸福生活的不珍惜,也才切身體會和深刻理解了總書記對“精準扶貧”的闡釋和要求。
大家認為,這次的“三下鄉(xiāng)”對于我們服務隊的老師和學生都是一次專業(yè)學習的提高,思想教育的升華,更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重要的啟迪和洗禮。
劉明磊教授留守兒童學習葫蘆絲
馬欄革命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