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樂學院李寶杰教授:深層發(fā)掘陜北音樂文化的內涵
在20世紀的中國音樂發(fā)展進程中,陜北音樂及其藝術元素曾居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并發(fā)揮過突出的價值功能。無論是演出實踐還是整理研究,均在國內樂壇曾掀起過多次高潮,至新世紀以來仍回響不絕,有關陜北音樂研究的學術成果積累也十分豐碩。有學者曾將陜北音樂的三大支柱之一的陜北民歌興盛密度劃為四個具有顯著性特點的時段:1935-1945 年的“延安新秧歌運動”、1949-1976 年的“群眾歌詠活動與革命歌曲”、1978-1995 年的“尋根意識與西北風”以及2010 年以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原生態(tài)演唱”。陜北音樂文化藝術的內生性動力究竟是什么?其藝術魅力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在那里?近期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西安音樂學院李寶杰教授所著的《區(qū)域-民俗中的陜北音樂文化研究》一書,可謂從深層次上發(fā)掘了陜北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代表了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研究的新水平。
內容厚重、深入,推進了陜北音樂文化的縱深層次學術研究。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是數(shù)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那么,陜北音樂文化中的音符開啟了哪些人生智慧、意義力量呢?有學者曾經(jīng)說過,“音樂和民俗是民族及個體精神生命的刻度!鼻О倌陙恚S土高原貧瘠的土地哺育著一代代在山峁與溝壑間守土、期待、在貧困與掙扎中繁衍、生息的人群。這些頑強不屈的人群在與自然斗爭、與貧困作斗爭的艱辛過程中,積淀下了無數(shù)生存智慧及生命刻度,他們通過質樸、甚至簡陋的形式,折射出來自心底的本真性體驗。陜北嗩吶的悠悠古韻,秧歌的激越雄壯,民歌的綿綿情愫,紅色浪漫,西北炫風……無不感人魂魄,催人奮進,具有極強的藝術文化張力。本書作者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運用“區(qū)域-民俗-音樂”的三重視角建構全書的理論框架,深入分析論證了陜北音樂的類型、內涵、藝術功能等重要理論問題。全書兼具資料和研究雙重性質,即既有自上而下的地理區(qū)域、歷史典籍、文化民俗等方面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分析,又有自下而上的田園考察、實地采風、鄉(xiāng)土文獻資料的微觀敘事考察,從歷時態(tài)與共時態(tài)相結合的高度,深入細致的闡釋了陜北音樂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解讀陜北音樂文化的偏頗,進而以多重證據(jù)、全方位地展現(xiàn)出了陜北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內生性動力機制。與過去的相關研究不同,本書注重深度發(fā)掘陜北音樂文化的精神境界,堅持透過文化看音樂、透過民俗見藝術,為讀者展示出陜北音樂的博大與深微。
研究觀念方法先進,解釋敘事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意義。
長期以來,有關陜北音樂的整理發(fā)掘雖然取得了很多豐碩成果,其中感性的收集整理較為多見,而往往缺少深層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探討。本書作者積極引進文化人類學的先進研究范式,運用音樂文化的普遍性(etic)和特殊性(emic)這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范式,深度描繪了陜北音樂文化的本體性價值內涵。在研究方法上,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作者借鑒了跨文化研究的先進方法,重視與“局內人”(歌手、當?shù)孛癖姡ⅰ熬滞馊恕保ㄑ芯空、采風者)的密切合作。書中的許多音樂民俗資料既包含“局內人”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并以“局內人”的角度去解釋這些材料,又從“局外人”的視角向內考察和解釋這些材料。這種新的先進理論視角與緊密“接地氣”的研究方法,不僅提升了陜北音樂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而且在方法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拓展了國內音樂民俗文化研究廣度。頗具有新一代學人治學的新風氣。
嚴密的闡述,激情洋溢的筆法,折射出學術研究的情感溫度。
學術著作既需要理性冷靜,更需要有一定的激情,否則所獲得的豐富資料,不是蒼白地描述,就是簡單地證明已有的研究結論。本書中不但處處滲透著作者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扎實的做學問功底,更散發(fā)出濃濃的情感溫度與藝術感受性。作者是周秦文化發(fā)祥地——陳倉成長起來的國內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者,對陜北音樂文化懷有深厚的情感和熱忱。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緊張繁忙時間里,花費三年時間,途徑“兩千多公里”、“歷時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對陜北各地民俗進行實地田野考察采風,切身感受陜北人民的生活,力圖以當?shù)厝说囊暯莵砝斫馄湟魳泛臀幕。作者在書中曾寫道:“每當我走進他們的生活,都能夠感受到一種純樸的熱情,沒有虛榮,沒有自卑,沒有嫌棄,沒有憂郁,充滿著一種簡單的、活著的快樂。這往往讓我懷疑起都市緊張的現(xiàn)代文明與生活,莫非這貌似簡陋的鄉(xiāng)間村舍才是現(xiàn)代人的生命歸宿?……對陜北音樂文化的研究這僅僅才是個開始,今后還有許多工作值得去做。我會不斷地貼近她、了解她,以更深入地觸及她的生活命脈和藝術真諦!覑坳儽,我更愛生活在這里的人與文化! ”不用說一般人寫不到這樣的程度和深度,即便是我們土生土長的陜北人也難有這樣的情懷。這種學術精神、學術熱忱,不禁令人感佩、動容。正因為作者擁有深厚的音樂理論素養(yǎng)積淀,扎實堅毅的研究精神,飽含真誠的感情,方才使我們收獲到了這樣一部陜北民間音樂文化研究的極有份量的學術專著新成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