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哈爾濱第三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音樂學院開幕
為鞏固中俄兩國音樂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基礎,密切兩國音樂家之間的聯(lián)系與學術合作,促進雙方音樂文化新成果、新發(fā)展、新動態(tài)的即時傳遞,實現(xiàn)“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人類共同體的偉大愿景,10月20日,由哈爾濱音樂學院主辦,音樂學系承辦的“2018·哈爾濱第三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音樂學院隆重開幕,來自俄羅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格涅辛音樂學院、喀山音樂學院的專家教授,國內11所專業(yè)音樂學院及綜合性大學中研究中俄音樂交流的專家學者,20世紀50-80年代在俄羅斯留學的國內音樂家代表共計100余人參加研討會。
開幕式在學術報告廳A220室舉行,由哈爾濱音樂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陶亞兵主持,并致開幕辭。在致辭中,他代表學院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從哈爾濱舉辦兩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著手,闡述了舉辦本次研討會的意義和價值,展示中俄音樂文化學術研究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并真誠期待與會專家學者在本次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方面能夠發(fā)表真知灼見,不斷提升研討會的學術內涵,促進兩國音樂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隨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院長斯魯茨卡婭·拉麗莎·葉甫多吉莫芙娜等發(fā)言,表示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音樂是世界語言,不分國界、不分民族,相信在今后的人才培養(yǎng)、辦學理念、教育規(guī)劃、學科建設方面會積極合作與探索,共同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
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俄音樂交流的歷史敘事與當代實踐,中俄跨界族群音樂的田野實錄與理論思考,中俄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美學的學體分析與互動研究,“一帶一路”語境下中俄音樂文化產(chǎn)業(yè)的合作實績與發(fā)展前瞻四個議題進行深入討論與交流。在“中俄音樂交流的歷史敘事與當代實踐”這一主題的討論中,有的學者從宏觀上展開歷史敘事,有的學者從微觀上深挖史料,有的學者關注當代實踐和影響,在深度挖掘哈爾濱對俄音樂交流史上出現(xiàn)了新史料、新觀點,為哈爾濱地方音樂文化史的構建提供了新知。在“中俄跨界族群音樂的田野實錄與理論思考”這一主題的討論中,來自中俄兩國的同源跨界民族−−鄂溫克-埃文基、鄂倫春、赫哲−那乃、布里亞特、韃靼等民族藝術家從同源同根到跨界而居,從鄉(xiāng)間田野進到學術會場, 為與會者展現(xiàn)了別樣而生動的音樂樣態(tài),給理論研究注入了新鮮靈感,為跨界民族音樂研究的深入開展創(chuàng)造機遇。在“中俄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美學的學體分析與互動研究”主題的討論中,大批有多年留俄經(jīng)歷的中青年學者和俄羅斯學者共同就作曲技術、音樂表演、音樂美學等問題展開研討,進一步印證了俄羅斯音樂藝術的強大魅力和深度影響。在“‘一帶一路’語境下中俄音樂文化產(chǎn)業(yè)的合作實績與預見”這一議題的討論中,學者們開始思考如何將學術研究與具體的音樂實踐和文化產(chǎn)業(yè)相結合,期待著進一步加強對俄的音樂合作與交流。
“2018·哈爾濱第三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作為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重要內容,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和區(qū)域特色,吸引了中俄兩地的高等音樂院校、音樂團體、民族音樂傳承人、音樂學者的積極參與,有力推動了中俄兩國音樂文化藝術交流,推廣了優(yōu)秀中俄音樂成果,樹立了哈爾濱音樂學院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學術品牌,對于鞏固哈爾濱音樂學院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橋頭堡”地位、促進黑龍江省音樂與舞蹈學一流學科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jù)悉,此次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持續(xù)兩天,以“一帶一路”發(fā)展理念為指導,深入挖掘音樂交流活動中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堅持睦鄰友好、攜手未來,發(fā)揮音樂文化傳播對“友誼、互信”的積極影響。研討會上有60余名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做主題發(fā)言與交流。
另悉,10月20日晚,哈爾濱音樂學院將在學院音樂廳舉辦中俄音樂交流主題音樂會,有韃靼民歌、鄂倫春民歌、那乃傳統(tǒng)歌舞、布里亞特民歌、埃文克傳統(tǒng)歌舞、中國器樂曲六項中俄跨界民族音樂展演。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