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永陵出品國樂觀念劇《伎樂·24》完整復原石刻伎樂
近日,由成都永陵博物館出品、四川“天姿國樂”等演出的國樂觀念劇《伎樂·24》,在四川省錦城藝術宮公演。雕刻于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石棺上的二十四伎樂圖,在舞臺上幾乎被完整復原。“這臺演出既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探索,也是對古代音樂之都成都的魅力重現(xiàn)!碧熳藝鴺穲F長唐文婷直言。
為了讓觀眾夢回千年,演出方耗時一年多時間尋訪古曲、制作古樂器,終于高度還原了千年前成都的繁華音樂圖景。
千年前“音樂之都”的尋根之旅
1943年,永陵作為全國第一座科學發(fā)掘的大型地上皇陵,曾經(jīng)引起巨大轟動。除了“玉大帶”等國寶級文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二十四伎樂圖。學界經(jīng)過考證,認為這組浮雕定格的極可能就是唐及前蜀宮廷樂隊演奏《霓裳羽衣曲》入破瞬間的場景。
1981年,作曲家朱舟、俞抒、高為杰等以二十四伎樂石刻為基礎,攜手創(chuàng)作了大型民族管弦樂《蜀宮夜宴》,再現(xiàn)了前蜀宮廷歌舞的盛大場面。時隔37年,《伎樂·24》以此為藍圖,全面“復活”千年前的“音樂之都”。
“二十四伎樂圖只是千年前成都音樂繁榮的縮影。”唐文婷說,從杜甫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到張詠在《悼蜀四十韻》中的“歌聲和月落”,不少古詩詞都描繪了當時的音樂盛況,“我們所要做的,不過就是盡量再現(xiàn),來一次音樂尋根之旅!
《伎樂·24》共三幕。第一幕《問道》中,有兩首作品根據(jù)道家的音樂改編。其中《竹海清風》采用了前蜀文人杜光庭編撰的《廣成南韻》之《南清宮》創(chuàng)作。杜光庭在前蜀時曾官至戶部侍郎,晚年辭官隱居青城山。至今,《廣成南韻》的音樂仍在青城山道家音樂中保留。第二幕《蜀宮》,用音樂再現(xiàn)了前蜀的繁華盛景。第三幕《悟禪》,主要體現(xiàn)音樂的禪意。
《伎樂·24》專門邀請了四川大學唐宋文學研究專家向以鮮擔任文學撰稿,“由此我們知道了著名的花間詞人韋莊歌頌過‘錦城花滿’,唐宋時有‘揚一益二’美譽的成都,那時就有大量胡人來此做生意,帶來了西域的音樂……”唐文婷說。
根據(jù)唐朝的雅樂音階,成都音樂人吳軍創(chuàng)作了《錦城花滿》,琵琶、阮咸、笛、笙、吹葉等樂器與韋莊的詞一起,清麗而不失柔媚;在《胡音旋舞》一曲中,吳軍則根據(jù)土耳其的音樂風格,帶來了具有鮮明異域風情的旋律,以及唐朝最具標志的胡旋舞;而在《宣華吟月》中,則請出了非遺南音傳承人蔡雅藝演唱了五代詩人顧夐的詩詞,成為全劇的一大亮點,仿佛看見了后蜀國君孟昶之妃花蕊夫人在宣華苑邊淺唱低吟。
當然,《伎樂·24》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二十四伎樂圖全陣容合奏的古曲《蜀宮樂舞》,以及演出壓軸的打擊樂合奏《西風東韻》。前者將唐代古箜篌、毛員鼓、答臘鼓、羯鼓等古樂器一一復原,后者則讓人得窺《霓裳羽衣曲》的神韻。
唐代古樂器一一復原
《霓裳羽衣曲》被譽為唐代的音樂精品,后來失傳。然而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了《霓裳羽衣曲》的中序部分。1981年的《蜀宮夜宴》中段,便是根據(jù)這個中序的風格創(chuàng)作!都繕贰24》的打擊樂合奏《西風東韻》,截取了《蜀宮夜宴》中演繹《霓裳羽衣曲》的部分。
唐文婷說,選擇《西風東韻》作為壓軸,其實也傳遞了一個概念:真正的古樂復活并不現(xiàn)實,但今天的音樂人可以融貫古今,重現(xiàn)當年的音樂神韻。
這種意境的重現(xiàn),除了音樂、舞美,最重要的就是樂器。為此,2016年底,演出方專門請出了主管技術與質(zhì)量的原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副廠長沈正國負責樂器復原工作。
“在國內(nèi)博物館,唐代木質(zhì)樂器除了古琴,幾乎沒有任何遺存。”沈正國說,盡管有的樂器名字還一樣,“但嚴格意義上而言,唐代樂器從樣式、音域范圍、用材等方面已經(jīng)沒有傳承!痹诖吮尘跋,沈正國想到了日本正倉院,那里保存有大量的唐代樂器。然而正倉院每年只開放一次,一次約10天左右,一次只展示一兩件展品。要現(xiàn)場一睹樂器真容,必須憑運氣。
幸運的是,上世紀60年代,日本正倉院的樂器遺存曾經(jīng)出版過圖冊,沈正國通過圖冊復印件研究了三四十年。5年前,他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圖冊舊版,如獲至寶,花3500元人民幣買下。這本圖冊中,不僅有唐代樂器的照片,有的還有詳盡的尺寸,樂器數(shù)量有近30件。
然而,完全根據(jù)二十四伎樂圖復原樂器并不可行,“很多樂器只是寫意地存在,有的比例并不寫實!鄙蛘龂J真研究過二十四伎樂圖上的一幅古箏彈奏圖,“根據(jù)史料顯示,唐代古箏高度可達1米7,但文物上的古箏,根據(jù)比例測算就只有1米!睘榇耍募繕穲D中的樂器,只要正倉院有實物或提供了尺寸的,幾乎全部原樣復制。而正倉院沒有完整尺寸的,沈正國只能將目光瞄準韓熙載《蜀宮夜宴圖》以及宋代陳旸編纂的《樂書》等史料,根據(jù)工筆畫以及樂書上的樂器形制大致仿制了。
復原這批古樂器,材料也是一大難題。“唐代樂器主要以栗樹、桑樹作樂器面板,但現(xiàn)在更愛用泡桐樹等木料,二者相距甚遠!鄙蛘龂俅伟涯抗鈱嗜毡荆耙驗槿毡緜鹘y(tǒng)技藝把唐代作為非常標準的模本,民間還有少量唐樂器的制作。”為此,這批樂器的材料有三分之一來自日本。
二十四伎樂還會更美
13日晚,《伎樂·24》揭開面紗。國樂與國畫、國繡、國服、詩詞及書法等跨界融合,呈現(xiàn)或意境空靈、或典雅華貴的東方美學。總導演周文軍卻覺得原汁原味還不夠。
沈正國直言,“從樂器開始,就不可能完全做到百分之百復原。比如琵琶,千年以前用的是絲弦,如果小范圍內(nèi)演奏,麥克風調(diào)得好,尚能達到一定音量。若是上千人的劇場演出,只有換成現(xiàn)代琵琶用的鋼絲。而有的樂器,如果嚴格按照唐宋版本,演員訓練估計兩三年也難以演奏。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商量一步一步來:如果一個樂器復原的音響效果相對成熟,再慢慢替代!
事實上,沈正國制作的古樂器,在演出前一周才全部到位。在此之前,天姿國樂的演員,便根據(jù)日本古琵琶彈奏等各種錄相,進行虛擬訓練。對專業(yè)演員而言這并不太難,“比如現(xiàn)代琵琶用假指甲彈,以前只是換成專門的木撥彈奏而已!睂τ谔茦菲鞯娜N絕版樂器:唐尺八、五弦琵琶和阮咸,沈正國也根據(jù)正倉院收藏作了復原。
在周文軍的構(gòu)想中,“好幾首作品都可以全部使用古樂器!边@次《伎樂·24》的演出,因為唐尺八的演奏太難,不得已換成了簫,“我們專門請了老師教,以后就可以換回尺八演奏。此外,《竹海清風》三重奏原本就是為復原樂器設計的,只是箎這種樂器尚未到位,才改成了笛子。未來,竹笛、箎、笙將同臺亮相,而古法制作的笙聲音柔和,更像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而非現(xiàn)在的明亮輝煌!
此次《蜀宮樂舞》節(jié)目中,即使24伎樂全陣容亮相,但每一種樂器的形制和聲音,對觀眾而言也還陌生,“未來,我們完全可以讓文物圖中的23種樂器單獨亮相,讓樂器的‘復活’更加直觀!
據(jù)悉,重新修改后的《伎樂·24》預計將于6月再度亮相。而今年底,由沈正國根據(jù)二十四伎樂圖制作的所有古樂器,將在永陵博物館展出。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