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歡欣鼓舞三月三”民族鼓樂展演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
為隆重慶祝壯族三月三傳統(tǒng)佳節(jié),4月20日,廣西文化廳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了“歡欣鼓舞三月三”的民族鼓樂展演。來自廣西不同地方的11種鼓和樂器匯聚一堂,一起展示壯鄉(xiāng)獨具特色的鼓文化,讓人們在歡快的鼓樂聲中感受“三月三”狂歡氣氛。自治區(qū)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張虹,副廳長唐正柱等領導與現(xiàn)場觀眾一起觀看了表演。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xiàn),《周易》有“鼓之舞之以盡神”的描述,鼓舞一直是激勵人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人們通過擊鼓、演奏、舞蹈,表達愉悅的心情,激發(fā)奮進的精神,感謝天地賜予,祈求國泰民安,寄托美好向往……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廣西各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鼓文化,每逢節(jié)慶都有擊鼓歡慶的習俗。鼓文化已是豐富多彩的廣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山縣白山壯族會鼓隊表演《鼓舞樂人間》
壯族會鼓是馬山縣壯族人民獨有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驅鬼鎮(zhèn)妖、外襲警報、祈求吉祥。壯族會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狂歡鼓、舞龍鼓、扁擔鼓、花燈鼓等,中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插曲鼓。敲打時,多人協(xié)作,鼓聲震動四面八方。2008年11月10日,馬山縣壯族會鼓被列入廣西自治區(qū)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丹瑤族猴鼓隊《勤澤格拉》中的皮鼓舞《猴娃鬧春》
皮鼓舞是南丹瑤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藝術結晶,其蘊藏著白褲瑤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內涵,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并代代相傳。天真活潑的白褲瑤孩子模仿猴子的形態(tài),一邊敲打皮鼓,一邊進行舞蹈,展現(xiàn)猴子的靈性與跳躍,舞蹈動作幽默風趣,古樸粗獷,充分體現(xiàn)白褲瑤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富川瑤族自治縣瑤族長鼓隊帶來的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是富川瑤族自治縣標志性的民族民間舞蹈之一,它集富川平地瑤歷史文化,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學藝術融為一體,幾彘L鼓舞通長出現(xiàn)在瑤族的“盤王節(jié)”、“廟會”、“祭祖”等民族宗教活動中,特別是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十里八鄉(xiāng)的瑤民們聚集在一起,唱山歌、吹蘆笙,跳起歡快的長鼓舞,表達他們追求幸福安康、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冬幾逄J笙長鼓舞》于200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瑤族長鼓舞是一種流行于廣東、廣西、湖南等省瑤族聚居地區(qū)的瑤族民間舞蹈,多在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豐收、喬遷或是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長鼓舞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動物細節(jié)。瑤族長鼓舞的歷史悠久,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展演活動還進行了具有濃厚廣西民族特色的器樂演奏、戲劇表演和歌舞表演。
▲歌舞表演
展演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是百姓所喜聞樂見。極具震撼力且接地氣的表演,使現(xiàn)場觀眾受到極大感染,振奮了人心,鼓舞了精神,為“壯族三月三”增添了歡鬧喜慶的氛圍。
“歡欣鼓舞三月三”的民族鼓樂展演是2018.“壯族三月三.桂風壯韻濃”系列文化活動組成部分,由自治區(qū)文化廳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承辦。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