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雄教授為“國音講壇”(第95期)作《南音與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學術講座
2018年5月11日下午,由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處、作曲系聯(lián)合舉辦的國音講壇系列講座第95期在新教學樓503教室舉行。著名作曲家吳少雄教授為我們帶來一場題為《南音與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學術講座。活動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現(xiàn)場座無虛席,來自中國音樂學院與兄弟院校的師生以及社會上許多作曲愛好者,共同聆聽了講座。
吳少雄教授現(xiàn)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音協(xié)副主席,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優(yōu)秀專家,原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作曲,1991年《中國音樂年鑒》“中國音樂名人”提名、1999年中國文聯(lián)“中國當代百名優(yōu)秀文藝家”。創(chuàng)作涉及歌劇、舞劇、交響樂、民族器樂、室內樂、影視舞蹈音樂等領域,主要成果有:交響隨想詩《刺桐城》獲“絲綢之路”交響樂國際作曲比賽第三名,交響樂《海峽之脈》獲文化部第十六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樂)第二名。先后擔任“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全國聲樂比賽、舞蹈比賽、民樂比賽和第9、10、12、15、17屆全國音樂作品評獎,首屆中國歌劇節(jié)、中國音樂“金鐘獎”評委。
在講座中,吳少雄教授以“南音與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為核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第一,從南音素材的選取與使用這一角度入手,進行講解分析。他首先帶領大家聆聽了一首南音傳統(tǒng)曲目《因送哥嫂》,并分析他的作品《海峽之脈》與《因送哥嫂》中主題素材之間的關系,吳教授解釋到:在我的這首作品中,追求的就是語言的精煉。而曲式上是從唐大曲的結構得到啟示,運用慢-散-中-散-慢的結構,展示簫與樂隊的呼應,注重內心的表達。而《海峽之脈》的核心語言就是南音,通過核心音列的發(fā)展、擴充與變化創(chuàng)作出新的作品。第二,對意象主義、立體主義與干支合樂論進行了詳解,他認為:干支合樂論的作曲技術是開放的,它可以嚴格按照自己的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同樣也可以結合其他音樂語言來創(chuàng)作。例如勛伯格的十二音序列,在韋伯恩看來已經是嚴格的序列,而到了貝爾格那里,已經變成了自由的十二音。吳教授認為,應該讓一個理論技法能夠兼容,有更大的開放度。西方思維主要是一對一的辯證思維方式,也就是二元論,它是大邏輯與小邏輯的辯證思維,而東方的典型思維是演繹式思維,它通過各個細部來感受整體。
通過聆聽講座,我們可以看出吳教授對于南音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南音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這次講座對于大家了解南音音樂、運用傳統(tǒng)音樂素材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講座最后,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給與學生勉勵,鼓勵大家通過這次講座能夠多多了解與學習南音,也希望吳少雄教授以后能有時間再來講課,多讓年輕學生學習南音,感受閩南文化的藝術魅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