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年歷史的亨德爾歌劇《塞爾斯》在中國首演
2019年是作曲家亨德爾逝世260周年,為紀念這位巴洛克時期音樂巨匠,10月17日,指揮家大衛(wèi)·斯特恩將帶領由他本人創(chuàng)建的烈火歌劇院來到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將亨德爾歌劇代表作《塞爾斯》以音樂會版的形式呈現(xiàn)給音樂節(jié)觀眾,這也是該歌劇的中國首演。
排練現(xiàn)場
這將是大衛(wèi)·斯特恩第三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演出,有趣的是,他保持著每隔十年來一次的頻率,此前的兩次分別的是1999年與2009年。這兩場音樂會的內容高度一致,前者是其父艾薩克·斯特恩在闊別中國大陸20年后與北京聽眾歷史性的再聚首,大衛(wèi)·斯特恩擔任了其中半場音樂會的指揮;后者則是2009年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的閉幕式,也是紀念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攝制30周年的專場音樂會,大衛(wèi)·斯特恩與曾經出現(xiàn)在影片中的中國音樂家們攜手登臺,向已故的艾薩克·斯特恩致敬,更是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刻的追憶。
西方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是指大約1600~1750年間的音樂風格。在這一個半世紀里,意大利歌劇風格幾乎占據(jù)了歐洲各大國的歌劇舞臺。來自德國的作曲家亨德爾,就是憑借著出色的意大利歌劇創(chuàng)作受到英國王室青睞。亨德爾從他20歲開始意大利歌劇的創(chuàng)作,直到56歲時寫完最后一部歌劇作品,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的歌劇多達46部,這一創(chuàng)作量甚至比浪漫主義時期很多專門從事歌劇創(chuàng)作的意大利作曲家更高產。
1738年4月15日,歌劇《塞爾斯》在國王劇院首演。這部歌劇取材自歐洲歷史故事,“塞爾斯”的原文“Xerxes”在眾多歷史書中常被譯成“薛西斯”,他所率領的波斯帝國與希臘間爆發(fā)的“希波戰(zhàn)爭”改變了整個歐洲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而在劇中,塞爾斯被塑造成一位殘暴的波斯君主,他背棄自己的未婚妻,愛上自己兄弟的戀人,先是千方百計拆散他們,最后陰謀暴露,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典型的意大利歌劇劇情將歷史與戲劇虛構相結合,更大膽使用女中音來塑造塞爾斯這一暴君角色,以此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喜劇元素。
從1738年首演以后,這部歌劇就遭到塵封,直到上世紀20年代。亨德爾諸多被埋沒已久的歌劇漸漸獲得關注,《里納爾多》《帖木兒》《朱利奧·凱撒》《阿爾契娜》《塞爾斯》等亨德爾歌劇接踵出現(xiàn)在舞臺上,對今人來說,它們不僅是值得品味的歷史珍寶,也為新時代的歌劇創(chuàng)作、演繹和審美帶來啟示。首演迄今,歌劇《塞爾斯》已有281年歷史,直到2019年10月這部歌劇終于在中國奏響。
為最大程度呈現(xiàn)這部巴洛克歌劇的原貌,大衛(wèi)·斯特恩與他創(chuàng)建的烈火歌劇院,多年以來一直堅持著用當時歷史時期形制的樂器和樂隊規(guī)模去本真演繹巴洛克歌劇。羊腸弦小提琴、更為柔軟的琴弓、無活塞的銅管和木管樂器在舞臺上發(fā)出古樸的音色。
在當晚的音樂會上,女中音歌唱家阿黛爾·夏維特將出演劇中主角塞爾斯,她將唱響“綠樹成蔭”這一音樂史上膾炙人口的經典詠嘆調。阿爾薩梅內這一角色將由假聲男高音威廉·謝爾頓飾演。在巴洛克時期,閹人歌手在樂壇盛行,隨著歷史文明的演進,閹人歌手逐漸被唱法科學的假聲男高音取代,但即便如此,從事這一聲部演唱的歌手屈指可數(shù),在當晚《塞爾斯》的演唱中,這一聲部的藝術魅力也將全然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