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長三角戲劇影視研究生學術論壇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辦
2019年11月2日至3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學位辦主辦、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承辦的第十二屆長三角戲劇影視研究生學術論壇在上海戲劇學院成功舉辦。11月2日上午,論壇開幕式在佛西樓舉行,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影視學院院長厲震林教授、上海大學陳犀禾教授、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辦公室主任王春云老師出席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研究生部韓爽老師主持。厲震林教授在致辭中說到,長三角戲劇影視研究生學術論壇成為許多研究生人生第一次發(fā)表論文的平臺,得到了長三角乃至全國地區(qū)各大高校同學們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十二年來,發(fā)生了諸多變化,一是主辦方的升級,主辦方由最早的上海戲劇學院擴展到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二是研究生范圍的擴大,從校內研究生發(fā)展至全國研究生對象;三是內容的不斷豐富,逐漸加入工作坊和論文評獎等環(huán)節(jié)。
本屆論壇邀請了上海大學陳犀禾教授進行題為“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的思想和發(fā)展研究”的主題報告,由上海戲劇學院劉明厚教授、吳保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建強教授和上海大學金丹元教授組成了論壇專家點評團。來自全國23所高校的47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在論壇兩天八場的論文宣講中,結合戲劇與影視學的學科特征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內涵各抒己見,在以文會友中取長補短,互相切磋。復旦大學碩士生孫嫄的論文《試論許鞍華電影中的共同體建構》則聚焦許鞍華電影中香港城市在全球化歷程中的構建與變遷,在“族裔離散”、“想象的共同體”等理論的透視下,探討個體的文化身份和集體記憶如何轉化為實感化的共同體形態(tài)。上海戲劇學院碩士生姚雨菲的論文《廢墟與自然——西方科幻電影中的“后末日”景觀與多元生態(tài)美學研究》借用生態(tài)批判理論闡述了后末日電影中更為多元化的生態(tài)美學,通過分析電影文本中人類與機械人和生態(tài)萬物的關系,分析歸納出一種更多元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理解。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生劉韋的論文《流浪的地球,哪吒的宇宙——中國式價值觀下的共同體體意識和自我表達》則分析了兩部高票房電影中的中國式價值觀的文本表達,從電影產業(yè)角度出發(fā),探討了集體與個體,西方與東方,歷史與現(xiàn)實等傳統(tǒng)命題在兩部大片中的變形與新生,并對中國式價值觀下中國電影的未來可能性進行了文化角度上的理性期待與建議。
與會點評專家們對研究生的論文進行了細致的總結和點評,劉明厚教授指出同學們在評價經典重繹時,尤其用過去的經典文本解釋最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命題時,既要用現(xiàn)當代的眼光重新審視,也要學會用歷史的角度給予尊重,這樣才能透析文本。李建強教授引經論點,犀利地指出當下一些同學缺乏問題意識,更希望同學們能越過“冰山表層”,發(fā)現(xiàn)水面下獨特深刻的內容,要如孟子說的“知人論世”,形成文化自覺,如此文章才能兼具深度和高度。金丹元教授既肯定了同學們寫作的積極態(tài)度和涉獵廣度,也針對學生的寫作規(guī)范提出了諸多建議。吳保和教授不僅對研究生的論文給予具體的建議,還向每位發(fā)言的同學反問了一個問題,從而給予同學們主題延伸和靈感啟發(fā),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自己論文中的不足之處與進步空間。
經過專家評審和推薦,十名研究生獲評本屆研究生學術論壇優(yōu)秀論文獎,第十二屆長三角戲劇影視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掌聲之中落下了帷幕。論壇經過十二年的舉辦,不僅成為戲劇影視專業(yè)研究生學術交流的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研究生的力量促進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科發(fā)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