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古典音樂演出市場演繹傳承與創(chuàng)新二重奏
捷杰耶夫指揮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2019年的北京古典音樂演出市場一如既往熱鬧,名家名團你方唱罷我登場。芝加哥交響樂團、琉森音樂節(jié)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及合唱團,以及捷杰耶夫、席夫、穆特等名家名團相繼亮相,令樂迷大飽耳福,倍感幸福。作為世界級舞臺的國家大劇院吸引著全球頂級的藝術家前來演出,這里全年無淡季,幾乎天天有音樂會。第二十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一個月內集中上演22場演出,包含兩部委約作品。正如著名歌唱家多明戈所說,“中國將可能拯救世界古典音樂市場。”
明星演奏家?guī)е芭笥讶Α眮硌莩?/p>
這些年,北京的舞臺越來越不缺名家名團的身影,不過今年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明星演奏家越來越多地帶著自己的“朋友圈”來中國演出,已經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年5月,女鋼琴家阿格里奇舉辦了兩場高質量的音樂會,這兩場音樂會的指揮是迪圖瓦。雖然阿格里奇與迪圖瓦的婚姻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宣告結束了,但他們仍然是時常往來的朋友和良好的合作伙伴,此次雙雙來到北京演出,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默契。
去年,鋼琴大師安德拉斯·席夫爵士曾來北京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今年10月,他再次來到中國,在國家大劇院演奏了巴赫《音樂的奉獻》六聲部利切卡爾和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他還以指揮家和鋼琴家雙重身份演繹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與以往不同的是,席夫這次帶來了自己的“專屬”樂團——安德烈亞·巴爾卡室內樂團,樂團名字正是“安德拉斯·席夫”的意大利語譯文。
“小提琴女神”穆特也是北京觀眾的“老熟人”了,不過今年來京演出,穆特身邊的朋友最多。12月4日,她與老搭檔蘭伯特·奧爾基斯牽手,合作貝多芬第四、第五、第九這三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20年前,那套名噪一時的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唱片,正是由二人合作完成。12月8日,穆特還與陸威、穆勒-肖特等音樂家一起演出貝多芬的兩首弦樂三重奏,以及《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豎琴”》。
成系列大部頭欣賞門檻不低
與以往名團名家只演一兩場不同,今年最重磅的演出幾乎都是成系列出現(xiàn),對觀眾來說有著不低的欣賞門檻。從11月底捷杰耶夫領銜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在一周之內完成音樂、歌劇、舞蹈“鐵人三項”,到12月初穆特用4場完全由貝多芬獨奏、重奏、協(xié)奏、交響作品構成的音樂會打造“貝多芬紀念周”,大部頭的作品不僅考驗著樂團的實力,更考驗著觀眾的水平。
11月25日至27日,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及合唱團與指揮捷杰耶夫在國家大劇院為京城觀眾獻上三場盛大演出,緊接著樂團又為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所帶來的《堂·吉訶德》《仙女》《火鳥》《天方夜譚》現(xiàn)場伴奏。某種意義上說,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在北京重新定義了“音樂會”的概念,令人瞠目地將通常只可能在下半場出現(xiàn)的交響作品《天方夜譚》放到了上半場,而在之后演出了當下已鮮有機會搬上舞臺的歌劇《隱城基捷日與費芙羅尼亞姑娘的傳奇》的完整一幕,更加難以置信的是夾在這樣兩場音樂會中間的,是瓦格納龐大深奧的《帕西法爾》。
12月初“小提琴女神”穆特在國家大劇院的四場演出也極具野心。從曲目安排不難看出,她力圖將貝多芬小提琴寫作的方方面面展示給聽眾,包括不同類型的室內樂與協(xié)奏曲。
集中在深秋初冬的高質量演出,對京城樂迷來說堪稱“幸福的煩惱”。正如一位資深音樂媒體人開玩笑說的,史上最強混雙“黃世仁”——姐姐(指穆特)和姐夫(捷杰耶夫的別稱)年關來收租子啦,3場時長5小時的歌劇交響樂音樂會+3場芭蕾+4場小提琴音樂會,各位粉絲們摸摸兜里還有幾個子兒吧。
求新求變只為吸引年輕觀眾
2020年適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很多京城的交響樂團在音樂季中加重“樂圣”曲目篇幅,來體現(xiàn)古典音樂嚴肅的一面,同時也在求新求變的路上,進行探索。中國交響樂團12月12日上演了《王者榮耀》游戲音樂主題音樂會,反響極為熱烈。就像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說的,這是一次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音樂廳的嘗試,古典音樂普及也不能一成不變地走老路,新的時代,要有新的辦法。
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展現(xiàn)出更新鮮潮流的一面,這從本屆音樂節(jié)“新古典樂無界”的主題就可見一斑。音樂節(jié)首場活動《追夢·長城夜》音樂會邁出的步子不可謂不大——長城腳下,作曲家馬克斯·里希特上演他的作品《SLEEP》,聽眾在他音樂的陪伴下躺在床上、鉆進被窩兒,享受了從星光到太陽升起的8個小時。音樂節(jié)期間,荷蘭作曲家米歇爾·范德阿創(chuàng)作的虛擬現(xiàn)實音樂體驗劇《捌》,則通過擬現(xiàn)實技術,為每一位觀眾“私人訂制”了一場歷時十五分鐘的音樂體驗劇,每一次演出,只有一名觀眾獨享。
在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究竟是否需要強調古典音樂的“特殊”?其實,用更平和的態(tài)度對待古典音樂,如今在中國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在11月底舉行的2019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上,曾多次來中國的奧地利維也納交響樂團團長楊·納斯特說,他能明顯感受到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會在下班后,身著普通的衣服走進音樂廳,把欣賞古典音樂作為一種放松的方式。
北京能否拯救世界古典音樂市場未可知,但是生活在北京的樂迷無疑是幸福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