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課堂開設戲曲鑒賞課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現(xiàn)在,在廣大高中學生中迅速流行的影視、流行歌曲、卡通動漫、網絡游戲等快餐文化,使他們對戲曲文化意識越來越淡薄,對傳統(tǒng)戲曲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更談不上喜歡了。但是,只有廣大的高中生綜合素質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指日可待。有鑒于此,在高中音樂課堂開設戲曲鑒賞課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傳統(tǒng)戲曲越來越隔膜,因此,喚起廣大高中生對戲曲的熱愛尤為必要。我不斷的思考和總結,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課堂是進行戲曲鑒賞的主陣地。學生對于戲曲的最初認識,來源于小時候的膚淺印象和生活環(huán)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通過音樂課堂上戲曲的鑒賞、音樂教師的引導講授、參與戲曲表演活動等,對學習戲曲的意義和重要性已深入精髓。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戲曲概莫能外,所以要在課堂這個主陣地上精心創(chuàng)設戲曲鑒賞的情景,從教室布局到多種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尤其是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設備,以興趣為先導,通過戲曲本身的藝術魅力來喚起高中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不自覺的步入戲曲的藝術殿堂。
2.戲曲獨具的藝術魅力為自身的大力弘揚做了最好的注解和詮釋。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外貌美、形象好,仔細推敲,原來他人本身具有“美”的資本和條件,戲曲也是如此。究其歷史,戲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歌舞戲”,唐朝時出現(xiàn)了“參軍戲”,到了宋代,民間的歌舞、說唱和滑稽戲綜合一起,產生了“宋雜劇”,直至元代,戲曲形成了?v觀戲曲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部經典的“大戲”,其中在歷史更迭變化中,演繹了以歷史事件、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數不清的悲歡離合。使得學生通過戲曲自身的魅力知道:昆劇是“中國戲曲之母”;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合春班”;《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并稱為“臨川四夢” ……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打開了學生學習戲曲的心靈大門,從而也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
讓戲曲這一古老的藝術走進我們的課堂,不斷挖掘它的教育資源,這是音樂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面向全體學生接受藝術教育、提高戲曲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fā)展的核心和靈魂。倡導普通高中開設戲曲藝術課,增強了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和對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的了解,還能增強高中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戲曲唱詞中的平仄韻律、精深的文化底蘊、詞牌曲令的多變,這些都是吸引學生的亮點,不僅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歷史知識,更是樹立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高中階段正處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黃金時期,所以充分利用戲曲鑒賞教學,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來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
當前的中學音樂教學基本都是以聲樂為主的單一教學局面,在教材里戲曲音樂也體現(xiàn)的不夠充分。用單薄的幾頁紙就對我國歷史悠久的戲曲一概而過,學生略知皮毛而已。自然談不上學生對戲曲傳統(tǒng)劇目、戲曲人物、劇作家的了解了。這種狀況和當前我國音樂素質教育極不吻合,改變這種不良現(xiàn)狀須付出努力。我們中華文明古國擁有燦爛的民族文化、豐富的文化遺產,經歷幾千年繁衍幾千年孕育,戲曲正是其中獨具魅力的重要藝術形式。只有通過戲曲鑒賞教學,學生才會領悟戲曲的精髓和獨到之處。例如:經典戲曲劇目《穆桂英掛帥》、《天仙配》、《趙氏孤兒》、《三娘教子》等這些必將激起高中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追求與興趣,激發(fā)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所以,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和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更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高中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勢在必行,是音樂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