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曲藝星火扶貧工程巡禮展演之《巴山歡歌》在北京上演
“新時代曲藝星火扶貧工程巡禮展演之巴中專場——《巴山歡歌》”11月5日在北京上演。圖為演員們表演四川盤子《巴山新居我的家》。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馬海燕)“白白的墻,青青的瓦,我家的房屋高又大;油亮的路,寬敞的壩,出門腳上不再粘泥巴!5日晚,“新時代曲藝星火扶貧工程巡禮展演之巴中專場——《巴山歡歌》”在北京上演。
演員手持細竹筷、瓷盤敲打節(jié)奏,邊唱邊舞,四川盤子《巴山新居我的家》曲調優(yōu)美、形式活潑,讓觀眾既聽到濃郁特色的川腔盤子,又看到大巴山區(qū)脫貧群眾的幸福新居,獲得現場陣陣掌聲。
據了解,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是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結對子·種文化”的基層幫扶聯(lián)系點,通過中國曲協(xié)的示范引領、資金扶持、送歡樂、搞培訓等系列幫扶,南江建立了7支曲藝星火演出隊、凝聚了1000多名曲藝愛好者。
“新時代曲藝星火扶貧工程巡禮展演之巴中專場——《巴山歡歌》”11月5日在北京上演。圖為小演員們表演四川清音《摘枇杷》。
當晚整臺演出的12個節(jié)目,都具有濃厚鮮明的秦巴地域文化特色!蹲穳簟穼⒏栉栊问脚c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翻山鉸子”結合;四川清音《摘枇杷》講述了巴中市巴州區(qū)水寧寺枇杷村村民通過種植枇杷實現脫貧致富的故事;四川竹琴《村史館夜話》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鐵錘、蓑衣等以生命,通過農村生活用品的變化來展現時代變遷;還有四川車燈《打親家》、四川諧劇《幫到底》、歌舞《哈哈響》、四川清音《竹頌》等,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集中展現了巴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介紹,整臺晚會包括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四川竹琴、四川盤子、四川連廂、四川車燈、四川諧劇和小品等8個四川曲種,其中絕大部分作品系獲得省級以上大獎或在省內外公開展演。
方言小品《帽子》讓觀眾忍俊不禁。這個小品以巴中市南江縣正直鎮(zhèn)殘疾人“拐哥”為原型,講述了不愿戴上貧困戶帽子的“拐哥”,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通過編織、銷售草帽脫貧的故事。
編劇佘登科介紹說,巴中所轄5個區(qū)縣均為國家或省級貧困縣,是國家確定的秦巴山片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扶貧攻堅中心區(qū)域。巴中選派7萬多名黨員干部對貧困村和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實施幫扶全覆蓋,涌現了無數“拐哥”這樣的典型,才有了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