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音樂學習樂器,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音樂啟蒙
現(xiàn)在每個家庭的孩子,父母們都會讓他們學一門樂器,這不僅是中國家庭的基本配置,也是發(fā)達國家家庭中的一種普遍的教育理念。
美國在音樂啟蒙教育中,專門對幼兒階段作出規(guī)范。比如:幼兒在2~3歲時,要能夠“自由敲打簡單節(jié)奏樂器”、幼兒在4~5歲時,能夠用樂器、環(huán)境及身體的音響來表達思想和情緒。德國小孩大多擅長一兩門樂器,這與他們從出生后,就開始音樂的熏陶是分不開的,據(jù)說在德國的家庭,對孩子的音樂啟蒙早教課非常系統(tǒng)。
而在我們中國,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對大音樂學習的認可和樂器考級對升學有用處的功利驅動之下,中國孩子學習樂器的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但是,做家長的往往會陷入音樂學習的誤區(qū)。
有的家長說,孩子學習音樂,不就是學學鋼琴、拉拉小提琴嗎?其實不然,我們培養(yǎng)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對于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和成長中意義重大,可以極大地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如果家長讓一個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孩子過早開始枯燥的樂器學習,孩子會喪失感知音樂魅力的能力。
還有的家長說,孩子學習音樂必須是一個痛苦艱難的過程,必須靠催逼磨才能學好。每當我路過琴房時,總會聽到鋼琴老師不厭其煩地反復強調:“注意,手指要抬高指,抬起來!不要偷懶”“指尖站起來,不要折,也不要摳!”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中,很多孩子抱怨“學琴真苦”,從而變得越來越不愛學琴了。當然,任何一個行業(yè),不經過艱苦的專業(yè)化訓練,是達不到專業(yè)的水準。但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孩子學習音樂、練習樂器,并不是終身從事這個行業(yè),對他們來說,今后可能僅僅是作為一項生活業(yè)余愛好而已。
家長如果以犧牲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為代價,去堅持這種苦行僧式的學琴方式,結果很可能得不償失。
還有家長說,讓孩子學習音樂主要目標就是考級。有的家長讓孩子一年就專門學習幾首在考級中會常會出現(xiàn)的曲子,只要考級的證書一到手,就不再去練琴了。為了考級,有的家長讓孩子放棄文化課,還有的把孩子弄到北京租房陪練,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應試學琴,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抵制。
郎朗的啟蒙老師朱雅芬,是一名著名的鋼琴家,她感慨地告誡家長們,讓孩子學琴,就想成為第二個郎朗和李云迪,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現(xiàn)實。如果家長是抱著功利的心態(tài)來學琴,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第二個郎朗的。所以,朱老師不但教會郎朗練鋼琴,更注重鼓勵和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及時排解厭彈情緒。
所以,作為家長,心態(tài)一定要著眼于長遠、眼界要開闊,學什么樂器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懂得生活、熱愛生活,不管未來從事什么專業(yè),音樂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有的家長說,只要孩子能夠認識五線譜,就懂得欣賞音樂了。雖然很多孩子學習了樂器,也認識了五線譜,但是,這些孩子枯燥地訓練,練了很久的樂器,不懂得欣賞音樂,讓很多孩子成了音樂演奏和考級的機器人,而不是一個真正擁有欣賞音樂能力的人。
那么,孩子的音樂啟蒙怎樣才能做好呢?其實,要讓孩子學習音樂,特別是學習樂器,一定要做好四項準備:一是生理準備。當孩子的小肌肉和大肌肉的發(fā)展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讓孩子去學習一門樂器,孩子會將專注力放在如何更好地操作和使用樂器上,而不會放在對音樂的感受上,孩子的學習樂器課程,就變成了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鍛煉課程,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琴了。
國外的孩子從小學三、四年級之后才開始學習樂器,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做好了演奏大部分樂器的生理準備。
因此,如果讓3-6歲孩子學音樂,家長們要注意一點的是,要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身體的律動和有能力演奏的簡單樂器。我們家里的玩具中往往缺少這類樂器,即使有也價值不大。
二是心理準備。常聽到家長在抱怨,孩子在學樂器過程中總是三分鐘熱度,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給孩子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這部分心理建設包括以下三部分:(1)對學習樂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2)對學習音樂足夠的興趣和熱愛;(3)對音樂的客觀認識,音樂不是一門脫離生活的學科,而是源于生活的藝術。
音樂是感性素養(yǎng),不同于理性素養(yǎng),理性素養(yǎng)可以短期見效,但是,感性素養(yǎng)需要不斷地熏陶、不斷地打磨。當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的這種內驅力,會讓孩子堅持并克服困難。
2-6歲是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和黃金期,家長們一定要把握好,做好音樂啟蒙,挖掘孩子音樂潛能、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家長因為小時候缺乏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而認為自已的孩子沒有學音樂的天賦。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是有音樂天賦的,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經歷,而抹殺孩子的音樂天賦,所以,不抹殺孩子的音樂天賦,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三是認知準備。很多家長認為,樂理知識是接觸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后才開始接觸的,更偏理論性。其實不然,《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為兒童的音樂》這些全球都在使用的課程體系中,孩子在3-6歲已經深入接觸樂理知識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這兩本書。美國的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綜合了鈴木教學法、達爾克洛茲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以及柯達伊教學法等教學理念后,在20世紀后半葉,逐漸成為了美國盛行的音樂教學法。
四是親子陪伴準備。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全程陪伴和參與,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當孩子發(fā)現(xiàn)家長僅僅是一個監(jiān)督角色,啥也不懂,積極性也會受到挫折。因此,音樂啟蒙不是枯燥地訓練學習,而是一次次家長的高質量陪伴和親子游戲。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