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制作古琴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斫琴是指對古琴進行加工制作的技術,斫琴師則是指具備專業(yè)制琴、調琴技術的匠人。古琴,是中國古代最流行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它歷史悠久,有三千年之久,在古代曾被列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因此斫琴師作為決定琴音和琴品質的關鍵人物也備受推崇,斫琴師甚至被人看作是藝術家。
斫琴是一門對技術要求極高的工藝,古琴的聲音同古琴材質的搭配、底面厚薄、琴體的大小、琴槽內的造型等多種因素有關,只有將每一項都做到極致才能調制出音色和美的古琴來。通常斫琴師制作古琴的過程可以分為選材、制胚、掏槽、制底板、合琴、刮膩子、上漆等。制作古琴的第一道工藝就是選材,琴聲同古琴的材料關聯(lián)極大,只有上好的老料才能制出上好的琴來。
在制作古琴時,數(shù)百年的老杉木是制作古琴面板的最佳選擇,其他木料如老松木、老桐木也適宜用來制作古琴的面板。除了材質以外,面板木料的紋理也會影響古琴的琴音,一般來說直紋的木料最有利于聲音的傳遞,并且不易變形,因此好的斫琴師常選用直紋的木料作為面板。選好料后,斫琴師就要開始制作古琴了,首先是制作古琴的基本形狀,使用選好的木料做出古琴琴面上的曲面,并且在底板上打好孔備用。
接下來斫琴師就要挖槽腹了,挖槽腹是決定古琴聲音質量的最關鍵步驟,也是古琴制作中最重要的步驟,可以說一個斫琴師水平的高低就完全體現(xiàn)在挖槽腹這一步上。古琴的槽腹是非常復雜的結構,斫琴師在挖槽腹時要一面挖,一面聽琴音,通過聲音來判斷槽腹的結構和形狀是否合理,這就要求斫琴師有一雙靈敏的耳朵,能夠清晰地辨別不同槽腹曲面所發(fā)出的聲音,同時還能夠根據(jù)這個聲音及時進行調整。在古琴的制作中,琴體上不同結構的厚薄比例搭配以及槽腹的結構等微妙的技巧都需要依靠斫琴師豐富的經(jīng)驗來決定,因此一個好的斫琴師也往往就是一個好的琴師,他在操弄和斫琴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了大量的親身體會,這些體會都是制作古琴時難得的經(jīng)驗。
古琴的槽腹挖好,聲音調好之后,就可以開始合琴了。合琴是指將古琴的各種結構用黏合劑粘好,再用繩子固定緊的過程。合好琴后,就可以開始刮膩子,這是斫琴師在古琴上裝好所有的配件和裝飾品,制作古琴的過程中最為費力費時的工序,整個刮膩子的周期最好在一年以上,只有經(jīng)歷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溫度和氣候變化之后,膩子才能夠和古琴更為貼合。在刮膩子的過程中,斫琴師要依據(jù)從粗到細的原則重復刮抹,同時也要對刮好的膩子反復進行打磨和修補,直到將古琴弦路上變形的部分完全磨平為止。
一方面,刮好的膩子是古琴的一層保護膜,能夠避免琴弦滑動和振動帶來的琴面磨損,另一方面,膩子的厚薄也影響著古琴的發(fā)聲,越厚的膩子越能夠抑制琴弦的振動,從而使古琴的聲音更加厚重含蓄。因此膩子的厚薄度也是斫琴師在制作古琴時需要特別注意的,若是膩子過薄,古琴的聲音就會失去獨有的內斂含蓄的味道,若是膩子過厚,則有可能導致琴聲不夠流暢。刮好膩子后就要對古琴上漆了,斫琴師所使用的漆多是土漆,這種漆具有防腐、防蛀、防霉的功效,反復涂刷之后,一架古琴就制好了。
作完成后,斫琴師通常會撥動琴弦,再次仔細地聽聲辨音來檢驗古琴的質量,若是發(fā)現(xiàn)瑕疵,斫琴師就會重新對琴聲進行調整,滿意為止。
制造古琴是一門技術,但更是一門藝術,斫琴師是手工藝人,同時也是不傳世的音樂家,他們用自己的雙手調制著心中的完美樂器,也為世人帶來了一曲曲動聽的樂曲。如今,會彈奏古琴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而好的斫琴師也幾乎絕跡,但是先人們用古琴譜出的那些音樂依然會一代代地流傳下去,永不消逝。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