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國古代沒有多樂器、多聲部配器合成的交響樂作品
交響樂(symphony)來源于古希臘語,意即“一起響”、“合奏”的意思,嚴格意義上的交響曲發(fā)軔于巴洛克時代晚期的意大利歌劇序曲,汲取古老西方及文藝復新時期眾多優(yōu)秀音樂傳統(tǒng)的精華,歷經(jīng)巴洛克、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兩百多年來逐漸發(fā)展完善成為西方經(jīng)典的交響樂曲形式,其規(guī)模宏大壯觀,氣勢磅礴恢弘,多聲部的配器和聲共鳴,烘托優(yōu)美的主旋律;抑或是多旋律的復調(diào),對位賦格,洋洋灑灑,波瀾壯闊,動人心弦。
那中國古代有交響樂嗎?
從流傳到今天的中國古曲來看,中國古代似乎沒有這種多樂器、多聲部配器合成的音樂作品。不過從眾多中國古代繪畫看來,至少這種演奏形式一千多年前就在中國存在了。比如下面這一張?zhí)拼亩鼗捅诋嫞捍、拉、彈、打擊樂器,一?yīng)俱全。這會是中國古代的交響樂嗎?
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最宏大的非宮廷音樂莫屬了,而唐朝的燕樂大曲則是古代宮廷歌舞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唐朝是人類文化臻于頂峰的時期,包容并蓄,萬國來朝,其文化藝術(shù)亦是大氣而不失精巧。唐朝承隋朝的“七部樂”到九、十部樂的出現(xiàn),以致后來專職宮廷演奏的“坐部伎”、“立部伎”,選子弟一百八十人,以奏“霓裳一曲千峰上”--一百八十的演奏規(guī)模、不同樂器的編制,甚至超過今天的交響樂團了。
當時的燕樂大曲“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聲名遠播日本、西亞和印度。相傳唐僧去印度取經(jīng),還被印度的高僧問詢過“秦王破陣樂”呢。遺憾的是,因為記譜法的局限等等歷史原因,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法欣賞到這些規(guī)模宏大的華夏古音了。
其實,不只是唐朝,遠在春秋時期,相傳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演奏中也運用鐘、磬、塤、笛、簫、排簫、古琴、箏、木魚、鼓等中國古典樂器來合奏共鳴,以符合古樂中關(guān)于金、石、土、木、絲、革、匏、竹等八音的編制。這些會不會都是有記載以來,華夏最古老的民族交響樂,而且比西方早了一兩千年呢?
東西方音樂差異的簡單比較
在西方,說到音樂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節(jié)奏、旋律、和聲與音色。節(jié)奏、旋律和音色在東西方音樂中概念是相同的;而和聲卻是西方音樂獨特的特征。
什么是和聲呢?如果把旋律比喻為橫向的隨著時間流淌的音符,那和聲就是縱向的不同音高的音符在同一時間美妙的共鳴。
和聲的歷史,最早來自九世紀西方教堂的圣詠(唱圣歌),僧侶音樂家開始在格里高利圣詠的單線條旋律的下方加一個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調(diào)。于是,這個所加的曲調(diào)與原來的旋律就構(gòu)成了一種簡單的“復音”組合。這種“復音”就叫“奧爾加農(nóng)”。這樣唱詠的圣歌層次更加的豐富,聲音更加豐滿悅耳,實際上等于多了一個低音聲部。而自多聲部的出現(xiàn),東西方音樂的發(fā)展分道揚鑣了。西方音樂在多聲部的基礎(chǔ)上逐漸掌握完善的和聲理論、以致主調(diào)、復調(diào)音樂,以及對位手法、賦格的曲式與完善的配器方法。
再說音樂的另一個最重要元素音色,音色的不同其實就是樂器本身的質(zhì)地。中國樂器的音色和音域?qū)Ρ任鞣綐菲鳎径际歉咭魳菲,適合獨奏,音域也類似,合奏起來就容易互相“搶戲”了。
而這種樂器的不同也源于中國文化朝代的因素。中國文化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子,一朝民,一朝文化”,不同的朝代帶來的都是不同天體的神傳文化,所以每一個朝代的文化都有自己顯著的特點,都是“獨奏”的主角,體現(xiàn)在樂器和音樂上,也是這樣的特征--從三皇五帝時的古樂,到先秦的鐘磬樂;從西周,春秋時的“詩經(jīng)”,“楚辭”到漢時的樂府;從隋唐的歌舞大曲,宋代的詞調(diào)音樂,元朝的戲曲雜劇到明清進一步繁榮的民歌,小曲,說唱以及地方聲腔的發(fā)展,京劇的產(chǎn)生。各個朝代的音樂形式大不相同,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這也是造成中國的樂器和音樂沒有系統(tǒng)地在多聲部和聲配器的道路發(fā)展下去的一個因素吧。
當然也有人在考古證據(jù)中,發(fā)現(xiàn)“數(shù)排”編鐘,可能是和聲演奏編制的,在對一些古譜的解讀中,也看到許多巧妙的和聲設(shè)計。或許中國音樂源頭,也是注意到和聲的,但因為歷史的安排,中國古代樂器基本都是獨奏樂器(除了伴奏的打擊樂器),能夠協(xié)奏的低音樂器幾乎缺失,這也導致中國古代音樂在和聲上缺乏實踐以致更深入的研究與發(fā)展。而交響樂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多聲部(低音聲部的基奠)的配器和聲,豐富的和弦運用,比如:大量氣勢恢弘磅礴的多聲部和弦后,忽然出來一段旋律悠揚的小提琴獨奏,那種優(yōu)美動聽真讓人無法形容呢。
缺乏深入的和聲理論,沒有系統(tǒng)的多聲部高低音樂器,也就很難在實踐中創(chuàng)作出多聲部不同旋律的配器合成。在中國古代更多的是屬于合奏的一種形式,也頂多是分段的不同的樂器領(lǐng)奏、獨奏,是不太講配器合成的。而這種合奏多是同一旋律,不同樂器自然音的同響。這和交響樂中,不同聲部基于和聲美學,烘托主旋律或多旋律的和聲共鳴、配器合成是迥然不同的。
其實,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神傳給人的,西方交響樂音,基于不同聲部樂器的音色特點,配器和聲,在形式上非常豐富成熟,是非常好的音樂載體,是神系統(tǒng)地傳給人的最好的一塊文化藝術(shù)瑰寶之一。
而中國音樂更注重旋律、內(nèi)涵,韻味與曲調(diào),深邃雋永,回味無窮。這有點類似人們常說的西方更注重表面細節(jié),東方更注重內(nèi)涵!耙环剿烈环饺恕保袊鶈T遼闊,從崇山峻嶺到一馬平川,從冰天雪地的雪域高原到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幾十個朝代,五十多個民族,東南西北、古往今來,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譜寫了中華五千文明的交響之音。這里有宗教音樂的悲天憫人、仙風道骨;有文人音樂的優(yōu)雅俊逸;有宮廷音樂的洪大;有民間音樂十足的韻味,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
所以,中國古代有交響樂嗎?嚴格地說,中國古代沒有西方這種基于和聲原理的交響樂。這聽起來讓人些許遺憾。中國音樂注重內(nèi)在情緒的表現(xiàn),古人一向用樂器訴說自己的心情,西方音樂著重于整體音樂的合奏效果,為了達到這一點,音樂的配器與和聲效果就成為最重要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