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180臺手風琴,打造一座私人手風琴博物館
手風琴曾是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共同記憶。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年輕人載歌載舞的時候還不盛行彈吉他,大多數是抱了個手風琴,彈奏熱烈歡快的旋律,這在當時是很“潮”的。幾乎每一場文藝演出,都會有紅漆黑白鍵手風琴充當伴奏樂器。
16歲時,陳兆杰在舊貨店買的二手百樂牌手風琴。
在上海嘉定區(qū)塔城路上的一間民宅內,近180臺手風琴塞滿客廳和另一個房間,儼然一個“民間手風琴博物館”。這些手風琴從國產老牌百樂、長江、鸚鵡到意大利EXCELSIOR、德國HOHNER,甚至是制琴名師訂制琴,無一不顯示出收藏者的品位和對手風琴的熱愛。今年69歲的陳兆杰是這些手風琴的所有者,他收藏這些手風琴已有半個多世紀。
為買手風琴苦攢零花錢
陳兆杰1947年出生于嘉定工業(yè)區(qū)婁塘地區(qū),受家人影響,他對音樂情有獨鐘,能夠演奏多種樂器。
陳兆杰最喜歡的意大利手風琴。
上世紀60年代,陳兆杰有一次到嘉定區(qū)文化館看表演,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手風琴!傲聋惖囊羯,歡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對手風琴算是一見鐘情!”談到和手風琴初次結緣的經歷,陳兆杰至今仍然非常激動。
看完演出,陳兆杰專門跑到市區(qū),在一家舊貨店里看中了一臺二手的百樂牌手風琴,標價30元——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從那天起,陳兆杰就開始悄悄攢錢,把每個月的零花錢都省下來一些,攢了好幾個月,終于攢滿了30元。
陳兆杰至今記得把自己心儀的手風琴買回家時的那種興奮:“當時我才16歲,剛攢滿30元我就迫不及待得想去買琴,兜里連5毛錢乘公交車的錢都沒有,只能騎了三小時的自行車到市區(qū),再把琴扛回家,一點也不覺得累!”
由于少年時學過民樂,有一定樂理基礎,陳兆杰就買了書自學拉手風琴,很快就能拉一些膾炙人口的曲子。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