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愛爾蘭音樂,和愛爾蘭音樂對世界的影響力
愛爾蘭音樂在世界上擁有重要的地位,此前,愛爾蘭民歌對歐洲音樂的影響更為深遠,1814年至1816年,維也納古典樂派音樂家貝多芬,曾在短短兩年之內就改編了多達62首的愛爾蘭歌曲。
來自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作曲家約翰·菲爾德所創(chuàng)下的優(yōu)美小夜曲,也曾對后世的肖邦產生重要的影響。
十八世紀,柏林詩人湯麥斯·摩爾為民歌《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花》作詞:“夏天里最后一朵玫瑰還在孤獨地開放,所有它可愛的伴侶都已凋謝死亡。再沒有鮮花陪伴,映照它緋紅臉龐,與它一同嘆息悲傷”,當哀傷的旋律感染了人們的心靈,愛爾蘭音樂也打動了全世界的耳朵。
在現(xiàn)代,愛爾蘭音樂的力量并未退潮,同樣孕育著風靡全球的知名音樂家,比如具有樂團劃時代意義的酋長樂隊、唱腔瑰麗美妙的恩雅、擁有“中世紀的長詩”文學音樂風格的羅琳娜……愛爾蘭音樂,在世界樂壇掀起了獨特無窮的音樂風暴。
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愛爾蘭音樂,其音符中所含有的征服性魅力從何而來?
愛爾蘭音樂具備傳播性的民族因素
愛爾蘭是一個可以用音樂去聆聽文化與歷史的民族,當這個民族行走在黑暗之中,武力并不是他們對抗黑暗的唯一方式,音樂是其中重要的力量之一。
豎琴與反英殖民斗爭
愛爾蘭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不堪被殖民的愛爾蘭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行斗爭,用音樂作為載體,弘揚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勵自己的民族斗志,以凝聚自己的民族力量。
毋庸置疑,音樂對戰(zhàn)爭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些寄生于音符里的情緒,不言而喻,能調動人們的斗志,使之消沉喪氣,或奮勇向前,而愛爾蘭反英殖民期間的音樂,正如同被吹響的號角。
吹響愛爾蘭的號角是豎琴,17世紀,愛爾蘭曾使用豎琴對英國殖民者進行了巧妙的斗爭,在爭取民族獨立、發(fā)揚民族文化中發(fā)展起來的愛爾蘭音樂,經過炮火的漫長洗禮,到了20世紀,愛爾蘭豎琴家對豎琴的演奏技巧已經非常精湛,著稱于歐洲,對后期的愛爾蘭音樂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想象力。
十八世紀的愛爾蘭,在民族解放運動、反封建運動、文化復興運動期間,古老的“豎琴比賽”在愛爾蘭得以恢復,同時西歐大陸音樂傳入,給愛爾蘭音樂帶來了新的沖擊,大放光彩,使都柏林在歐洲發(fā)展成了一個重要的音樂中心,從此盛放出“民歌”與“戲劇”的絢麗之花。
民族性格與豎琴
愛爾蘭人純樸而熱情,大概是出于這樣的性格色彩,愛爾蘭的祖先“凱爾特人”天生極具音樂才能,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們創(chuàng)出了大量的歌曲,比如磨谷歌曲、紡織歌曲、捕魚歌曲等,且還有專門的彈唱詩人。
凱爾特人對音樂的熱愛,愛爾蘭民族在反英斗爭中的跌宕起伏,為愛爾蘭音樂不斷地注入靈感,他們曾在12世紀火熱舉辦的豎琴大賽,是歐洲音樂群體心中的盛典,直到被英格蘭統(tǒng)治,豎琴大賽才停辦。
聞名于世界的豎琴,正是由凱爾特人所發(fā)明,他們會用豎琴演奏的方式,去歌唱生活,豎琴對愛爾蘭人的心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位置,而今天的愛爾蘭音樂,也離不開豎琴的影響。
節(jié)日風俗與音樂
愛爾蘭人在歡慶節(jié)日的時候,總少不了他們的音樂。比如“圣帕特里克節(jié)”(愛爾蘭的國慶日),在這一天里,愛爾蘭人會到教堂禮拜,進行聚餐、游行等活動,且在慶祝圣帕特里克節(jié)時,總少不了一些具有意義的愛爾蘭民歌:Danny Boy、When Irish Eyes Are Smiling、Seven Drunken Nights……
愛爾蘭人對音樂的熱愛,使得他們的文化風俗與音樂相融合,更添了幾分特有的民族風味。
愛爾蘭音樂給世界人們留下了浪漫、舒緩、輕快、抒情的音樂印象,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也是它打動世界的魅力所在。
都柏林音樂中心
探索愛爾蘭音樂,和愛爾蘭音樂對世界的影響力,離不開都柏林這座音樂圣殿。在這座音樂圣殿之內最早的典型代表“民歌”和“戲劇”,為愛爾蘭音樂的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早在1637年,都柏林已經建設有劇院,在戲劇的蓬勃發(fā)展下,都柏林成為了歐洲的“劇都”,也使得愛爾蘭被稱為“戲劇之邦”。此后該民族每年要舉辦形式豐富的“戲劇節(jié)”,其中音樂在戲劇中占據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戲劇藝術與音樂兩者之間相互推動,相互發(fā)展,同時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使得愛爾蘭人的藝術水準也不斷提高,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特色樂器賦予的魅力
構成愛爾蘭音樂風格的元素,除去它最核心的豎琴樂器,還有風笛,同樣對其音樂風格起著重要的影響。
實際上,風笛最早并非出現(xiàn)在英格蘭,而是出現(xiàn)在古羅馬,但因得到了很多民族的歡迎,包括當時的英格蘭,使得風笛在受英格蘭的追捧之下,久而久之名聲大噪,慢慢被視視為了英格蘭的民族樂器。此后,風笛也成了愛爾蘭民樂的核心元素之一。
風笛的出現(xiàn),為愛爾蘭音樂賦予了更大的魅力,尤其與極具特色的豎琴搭配演奏,兩種樂器的配合使得愛爾蘭音樂更加的豐富,對于樂曲的表現(xiàn)力情緒更加飽滿。
除了風笛與豎琴,在愛爾蘭的民樂當中還有一種常聽到的樂器,叫“錫哨”(哨笛),主要運用與民間音樂。
錫哨的造型雖十分簡易,卻能吹奏出“顫音”,顫音進一步加強了愛爾蘭音樂的情緒渲染,且更生動地堅強了音樂的畫面感,展現(xiàn)出類似溪流、森林、高山綠地等較為輕快的聲調,為愛爾蘭音樂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比如,《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在哨笛的配樂演奏下,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
浪漫的哨笛,配合擁有迷人泛音、悠揚高亢的風笛,加上在演奏時擁有飛瀑之感的豎琴,三者組成了愛爾蘭音樂的基調,形成了獨有的特色,使之帶有明顯的民族符號,是流行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愛爾蘭音樂流行于世界的其他因素
愛爾蘭人擁有熱情、純樸的民族性格,使得他們的音樂以舞曲為主,旋律多是優(yōu)美的小調,或是八六拍,或是四四拍,其中還融入了華爾茲等元素,這樣的節(jié)拍本身易于傳播,好比一首朗朗上口的詩歌,保證美感的同時,通俗易懂,很多廣為流傳的曲目離不開這一特性。
愛爾蘭音樂舞曲的特性,使之擁有很好的生活娛樂形式,比較接地氣。藝術本身來源于生活,能夠很好的回歸和融入生活才是它最實質的意義,才具備了更好的傳播性,愛爾蘭音樂的舞曲特性滿足了這一點。
同時,鑒于愛爾蘭音樂的通俗性,在流傳于民間的過程中,它無疑會吸納各式各樣的民間習俗,在豐富的創(chuàng)造資源下,得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不斷完善,更具傳播的生機活力。
民族認同感
熱愛音樂的愛爾蘭人,在高威大學,科克大學等各個大學還設有傳統(tǒng)音樂專業(yè)類相關學科,培養(yǎng)出了大批優(yōu)秀音樂人才,這些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也會對愛爾蘭音樂進行了傳承與傳播,使之長久不衰。
鐘情音樂的愛爾蘭人在學習傳承之余,還會進行相關的實踐,時至今日,愛爾蘭仍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會像愛爾蘭那樣,每年如期地舉行多場盛況空前的音樂節(jié),在愛爾蘭人心中,音樂節(jié)已成為了生活里的大事,他們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使得其他國家的音樂愛好者慕名而來,感受著他們的音樂節(jié)文化。
結語
愛爾蘭在歷史上受到了漫長的侵略,使得他們在反抗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凝聚自己的民族文化,在音樂的情緒傳達下,擁有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在文藝復興期間,起到了強大的推動力,沉淀出了具有深度的藝術價值,具備很高的傳承與傳播性。
在愛爾蘭的一些民謠當中,單是看看那些歌詞,就能看出該民族賦予音樂的深邃意義。因此,即便是現(xiàn)代的一些愛爾蘭流行歌手,他們的唱功技巧也十分優(yōu)秀,情緒表達得非常飽滿,其中的藝術演唱水平并不低,愛爾蘭風情也很濃郁。
在愛爾蘭音樂浪漫抒情的旋律中,包含著愛爾蘭人對音樂不熄的熱情、帶有濃烈的歷史符號和民族精神,擁有傳播于世界的厚實內涵。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點,這也正是民族文化最大的戲吸引。在愛爾蘭的音樂的音符里,有著強大的民族力量,值得被世界所聆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